新闻详情

发挥古建匠人优势 打造乡村振兴动能

发布时间:2023-10-30 08:49 浏览量:1

榆社古建匠人正在彩绘作业。本报记者 郝光明 摄 


9月26日,记者在榆社县古建产业园木构件加工车间看到,古建匠人通过雕刻、开线、刮磨,做出了一件件仿古家具。


“在老师傅的培训指导下,我的雕刻技术越来越熟练了。”匠人小李说。


榆社古建技艺历史悠久,素有“古建之乡”的美称。从1975年开始,榆社古建工匠走向社会。在工匠们辛勤耕耘下,古建产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不仅成为该县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载体,更成为晋中劳务输出的金字招牌。


该县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思路,把发展古建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规范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做大做强古建产业,该县从加强古建技艺保护传承、丰富古建文化产品供给、建设“一站式”古建产业园区、打造高端古建文化品牌、形成全链条全产业格局5个方面发力,进一步把榆社古建产业打造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该县紧密结合脱贫人口就业和市场需求,依托“榆社古建”省级劳务品牌,成立榆社古建集团公司,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人才培育。


该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从榆社古建商会到榆社古建集团,从开设古建专业班到与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开展校企合作,榆社古建集团一直致力于擦亮‘榆社古建’劳务品牌,把‘榆社古建’做成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品牌,让‘榆社古建’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在传承创新、融合发展中焕发生机、绽放光芒。”


在榆社古建集团展览厅,陈设着与古建有关的各种成品、工具、模型、照片等。其中,几组墙壁画尤其引人注目,就像是从墙壁上剥离下来的一样,断裂处甚至还能见到里边的麦秆。古建集团办公室主任田兵介绍,这就是泥皮壁画。古建匠人为了使被修缮墙壁上的壁画毫发无损,经过一轮轮的实践,独创了“揭墙泥画”技术,后来在此基础上创新了“泥皮壁画”,这一创新极大地延伸了榆社古建彩绘技艺的生命力,扩大了影响力。


目前,榆社古建集团泥皮壁画文创工作室已经启动,通过前期摸索逐步完善泥皮壁画的制作工艺,并制定出相关标准,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三晋文化融入到泥皮壁画创作中,将其打造成山西的“唐卡”。


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县从事土木建筑、油饰彩画等古建行业的专业工程队有100余支,直接或间接从事古建行业的有7000余人,按平均日工资200元,全年工作200天计算,人均年收入4万元,行业总体收入达1.2亿元。


榆社古建人凭借一身高超技艺,参与承建全国众多文物古迹、名胜景点、仿古建筑等310余处。他们甚至走出国门,在美国等国家都留下了他们的杰作,从事古建彩画行业的工匠也成为榆社创收大军中的主力。


输送古建工人到全国各地务工,带动全县就业率不断提升。今年以来,该县脱贫劳动力共务工就业20824人,其中省外务工1743人,务工总人数、省外务工人数实现“双增长”。


“未来,我们将不断延伸古建产业链条,提高榆社古建产业的就业率,以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实现稳步增收,走向共同富裕的快速路。”榆社县委副书记、县长魏栋告诉记者。


记者手记


“榆社古建工匠”是我省唯一一个“2023年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从古建商会到古建集团、从开设古建专业班到开展校企合作,榆社县在加强古建技艺保护传承、丰富古建文化产品供给、建设“一站式”古建产业园区、打造高端古建文化品牌、形成全链条全产业格局等方面精准发力,聚集上下游产能,打造全产业链模式,形成规模效应,正成为榆社转型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又一个新亮点。


榆社古建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肩负着从劳务输出、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一路走来。把一个产业延伸到全国甚至国外,做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不仅带动当地老百姓发家致富、经济发展,更是为全国的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到,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如何使产业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榆社古建的实践和成果让我们看到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产业的品牌化建设经验值得借鉴。


 

本报记者 郝光明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