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忻州:全力打造山西能源革命示范样本

发布时间:2025-04-18 08:35 浏览量:100

在一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光伏电池项目生产车间,工人正在作业。冯晓磊 摄 

 

2025年,对忻州市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在不久前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忻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建国向大会提交了“支持忻州建设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的建议。而在过去的几年间,忻州市始终围绕落实“双碳”目标,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不断发力,以能源革命重塑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资源禀赋筑基


服务能源革命大战略


在忻州,煤炭、风光、水力、油气、地热、生物质等领域的优质能源资源,正在构建起“六能共济”的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大格局。


来自忻州市能源局的数据显示,该市煤炭预测储量达863.83亿吨,两大核心产区——宁武煤田与河东煤田,含煤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作为全省新能源装机第一大市,截至2024年底,该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61.57%;滹沱河、桑干河等水系资源,为该市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作为晋北地区唯一拥有煤层气资源的城市,该市有2500亿立方米的资源储量;该市的地热资源储量也非常丰富,折合标准煤2230万吨;此外,以秸秆、灌木、树皮等农业废弃物作为利用资源,该市还拓展出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绿电的长效路径……


“六能协同”的立体格局,使忻州成为了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支点之一。


“风、光”在左,“水、气”在右。


优质的资源禀赋筑起忻州能源产业发展的强大“地基”,也让该市借此走出了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资源多能互补、多点支撑的发展之路。


忻州借机实施了一批煤电一体化发展、风光规模化开发、源网荷储功能提升、电力外送能力提高等相关领域重点项目,如代县黄草院抽水蓄能电站、河曲电厂三期煤电一体化项目、原平晋海共享储能电站等,在稳住能源供应基本盘的同时,不断拓展发展新格局,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支撑。


产业升级赋能


拓展市场壮大强合力


当前全球能源产业正在掀起智能化、数字化浪潮,忻州市聚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延伸产业链、建构创新链、深挖价值链,干在实处,勇立潮头,争先进位。


截至2024年底,忻州市建成18座智能化矿井,智能化矿井产能占全市煤矿总产能比例达到55.12%;忻州一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自动生产线,每分钟可产出120片光伏组件,通过应用新技术提升电池效率,该企业在行业竞争的“红海”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发展“蓝海”;今年1月,随着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项目正式落地忻州,该市的新能源产业版图再次扩容。数据显示,2024年,该市战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长1.3倍。


革新之路,一边是产业蝶变,另一边则是拓展市场。


在全国两会上,李建国提出建议,将以忻州为起点的“山西—浙江”“山西—京津唐”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列入国家“十五五”电网规划。


推动“忻”电外送,深挖能源大市场潜力,忻州市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国网忻州供电公司已经在建设宁武500千伏新能源汇集站和忻州北500千伏变电站,为忻州的“绿电”接入电网并顺利送出创造条件。而此前,忻州市与保定市携手共谋的《保忻绿色能源经济廊道战略规划》,则擘画了忻州绿电“出口”的“资源图”“路线图”。


依托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绿色能源经济廊道建设,忻州市打通了能源产业发展内外“双循环”通道,汇聚起了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


改革创新引领


强化绿色发展主基调


随着全省能源转型大版图的日渐明晰,忻州市用改革创新书写着产业融合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答卷。在一系列强有力政策的加持下,当地正在加力推动项目谋划实施,加快构建综合能源产业体系,加速推动能源大通道建设,不断强化绿色发展的主基调。


围绕智慧矿山建设,忻州市正在推进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化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煤电机组升级改造,今年再谋划4台机组共252万千瓦节能改造,全力推进煤电机组清洁低碳化发展;关注生态保护,推出“新能源开发+生态修复”联动模式,2024年,当地单位GDP能耗较“十三五”期间下降了10.75%;深耕绿色产业,积极对接“京津冀氢能产业示范城市群”,预计到2027年,忻州绿氢年产能将突破10万吨……


从“六能共济”的优势能源产业体系走来,到“建设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目标引领,忻州市精准把握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剖析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和自身优势,推动资源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在优化重构能源生产供应格局的同时,不断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面向“十五五”,忻州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建设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跨越晋陕蒙,牵手京津冀,联动长三角,构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晋北支点”,在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的同时,也为山西能源革命提供了示范样本。


短评


能源革命中,谁都不是“旁观者” 


在全球气候治理与能源安全的大背景下,能源革命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发展的必答题。面对一场变革,谁都不是、也不可能是“旁观者”。在忻州,当地正以破釜沉舟的姿态争做参与者、实践家,在这场深刻变革中寻找破浪之路。


海上行舟,忻州的底气源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优势不等于发展“胜势”,如何将“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发展的不竭动能?忻州的选择是进行新质生产力革命,以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产能,以规模化开发释放发展潜力,以集约化利用开辟转型空间。恰如智能化矿井建设回答了煤矿产能提升的命题,抽水蓄能电站与共享储能项目同步推进则打开了富余能源消纳的新通路,忻州以“新旧共生”的辩证思维,破解了资源型地区转型的难题。


争做一场能源革命的“参与者”,忻州树立了一种“链式思维”:从光伏产业到储能项目、从绿电外送到氢能走廊,产业链的延伸让产业附加值成几何倍数增长的同时,带动了链上产业全面开花。


当然,能源革命也从来不能靠一己之力闭门造车。忻州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依托“山西—浙江”“山西—京津唐”特高压通道、忻保绿色能源经济廊道等对外开放布局,站在更高的维度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这也恰与全球能源转型“共建共享”的理念不谋而合。


走在能源革命的中国道路上,忻州的实践似乎也揭示出了能源革命背后的一种逻辑:它是技术革命,是现实层面的革命;也是高质量发展方式的革命,是一种理念的深层转变。政策赋能、项目引领、技术创新……这些都是高质量发展的客观基础,真正决定这场变革是否成功的,则是一种态度。忻州的态度已经很鲜明:唯有主动破局者才能赢得未来。无论是建设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还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来不做旁观者的忻州,已经占了先机。


本报记者 畅雪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