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镰刀、算盘、手绢、石板、布票、马灯……在这里,有众多充满年代记忆的老物件;在这里,可以重温几十年前的工作场景;在这里,更可以读懂供销社……8月4日,晋中市首家县级供销记忆馆太谷区太谷供销记忆馆在该区北洸乡鑫炳记文化园开馆。
随着拥挤的人流,90后姑娘小婷在货柜展示区流连忘返,看看姥姥用过的化妆品,摸摸妈妈玩过的铁青蛙,不时地发出啊呀啊呀的感叹,“这些物件虽然离我的生活已经很远,却又觉得那么亲切,就像姥姥妈妈一样让人温暖。”70后王师傅的感受和小婷又不一样,“供销社的这些用品曾经伴随我的前半生,从求学时点的煤油灯,到出门后用的手提包,还有成家时购置的自行车,件件都能勾起当年的回忆,愈发感受到今天生活的便捷和富裕。”
太谷供销社记忆馆占地200平方米,分序厅、供销溯源、货柜展示区、生活场景还原区、继往开来区、农特产展销区六个部分。其中货柜展示区复原了80年代初农村供销合作社柜台,陈列着五金交电、文具玩具、日化、日杂百货、针纺布匹等180种1100件,除部分供销社的老库存外,许多来自职工捐赠及收集。生活场景还原区放置了高低柜、洗衣机、缝纫机、收音机、黑白电视、电风扇等,其中缝纫机由鑫炳记传人李俊伟捐赠,“这些老物件随着生活的富裕和科技的飞跃已经成了闲置品,能放在记忆馆里供大家怀念,也是它最好的归宿了。”
“最让人感慨的是‘太谷发展35年’的指标比较,有常住人口、GDP、农业生产等11个指标统计数据,特别是人均GDP增长了339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25%,平均预期寿命增长了10.16岁,这些指标都非常震撼,既反映了35年来太谷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巨大发展,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太谷区工信局局长贠建明说。
在农特产展销区,井神村的党支部书记武俊民正在卖力地吆喝刚刚上市的“大久保”鲜桃,和他一起展示的还有小白壶瓶枣、大白西瓜、郝村葡萄、三台酥梨、东山底香瓜等太谷名优特产种植合作社,熙熙攘攘的品尝者和拍摄者络绎不绝,“作为一个地道的太谷人,我还是第一次吃到正宗的井神‘大久保’,确实口感非常棒,看完展览吃特产,记忆更加深刻了,为这样的游览方式点赞!”自媒体人小刘说。
晋中市太谷区供销合作社成立于1946年,到1999年末,全县共有经销网点540个,建社70多年来扎根城乡、艰苦奋斗、勤俭办社、守正创新,不断践行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时代重任。“我们的记忆馆不仅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坚持为农服务的宗旨,在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上发挥独特的作用。把记忆馆建在鑫炳记文化园,就是为了加强双方在农旅融合、食品加工、电商助农方面的优势互补,进一步密切供销合作社同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联结,展现了区供销合作社矢志深化综合改革、服务三农发展的新气象、新风貌。”太谷区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张宏说。(郝光明 郭晓云)
责任编辑:刘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