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一刻像如今这样,我们与翱翔天空的梦想如此接近。
在山西航空产业综合馆化身“中国机长”,登上C919飞行模拟器身临其境体验飞行操作;在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现场指挥部大厅的沙盘模型前,目睹该项目将新建40万平方米T3航站楼和122个机位站坪的工程体量;在太原机场爱心通道享受工作人员为老幼和特需旅客提供的“暖阳”服务,以及针对中转旅客升级的“晋e转、如意飞”两免、三跨、七享等贴心服务……5月16日至17日,记者参加了省国资委牵头组织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媒体开放日活动,来到山西航空产业集团(以下简称航产集团),近距离感受这户以蓝天为发展“蓝图”的省属企业近年来改革创新的锐意步伐。
都说机场是一座城市离世界最近的地方。站在新质生产力优化布局的风口,山西如何乘风破局向天空要发展、全方位发力竞逐“天空之城”?两天的采访中,记者似乎寻找到了答案。
战略升级,构建纵深联动口岸发展新格局
“不靠海、不沿边,对外开放靠蓝天”——航产集团董事长陈阳一句话道出了我省作为内陆省份发展航空产业的重要性。
航空口岸是对外开放、服务内陆、联通世界的窗口。近年来,航产集团以太原机场航空口岸为龙头,大力推动航空口岸开放,为我省构建出层次分明、纵深联动的口岸发展新格局。
太原机场是我省开通的首个航空口岸。多年来,太原机场紧密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贯彻落实山西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在加强与东南亚地区互通互联的基础上,全力拓展欧洲、美洲、澳洲等区域优质洲际航线,年出入境旅客高峰期近50万人次。
随着航空市场的持续回暖,太原机场积极协调政策支持、开展市场调研、获取航班时刻,促进了国际市场的提速恢复。不断优化航空口岸基础设施和出入境流程——在T2航站楼国际出港新增一条安检通道,新建四组国际值机柜台,完成添置爆炸物检测仪项目、安检信息系统升级人脸识别功能、货运视频监控改造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为旅客提供便捷、舒适的出行条件。
我省其他市也在努力追赶口岸发展的“加速度。”
去年6月,大同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具备了国际航运功能。为了更好融入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大同机场航空口岸进行了扩建和改造,新建了候检大厅,增设检验检疫、边检、海关等设施设备。
去年11月,运城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也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运城机场航空口岸拥有全省首家“先期机检”系统和全省面积最大的500平方米负压隔离区,为我省对外开放再添新平台。
除了三个正式通过国家验收的航空口岸以外,五台山机场航空临时口岸也在2019年首次对外开放,为进一步完善我省口岸建设做足准备。
扩容提速,全新航空枢纽港呼之欲出
随着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对外开放活力不断增强,太原机场旅客年吞吐量从30多万持续增加到100万、1000万、1400万,T1、T2航站楼已经不能满足吞吐量的日益增长。为了太原以及全省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航空服务需求,从硬件上为我省经济注入强劲发展动力,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势在必行。
该工程按照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的终端目标设计,建设周期为4年,计划2025年底竣工,2026年投入运营。工程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乔学政告诉记者,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1条长3600米、宽45米的第二跑道及相应滑行道系统,新建40万平方米的T3航站楼和122个机位的站坪,新建5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中心、13万平方米的停车楼以及货运、航食、机务维修、生产业务用房等。除以上机场工程外,还配套建设空管、供油等工程,总投资239.29亿元。
5月16日下午,烈日炎炎。比天气更热的是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项目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塔吊林立、吊臂挥舞,施工车辆络绎不绝,工人们不知疲倦地忙碌着。
记者了解到,截至4月底,T3航站楼混凝土主体结构完成约65%,综合交通中心工程主体结构完成约65%,P4停车楼主体结构完成约73%,高架桥工程桩基完成约84.94%。此外,飞行区工程正在推进土方工程、排水工程、助航灯光工程、地基处理、下穿隧道及其附属工程……市政工程、配套工程等也在稳步推进。
“新建的T3航站楼国际通关能力将进一步增强。通过采用前列式柜台、适当增加中指廊及中部机位、客厅与交通中心平层无缝衔接等手段,有效减少各个区域的旅客平均步行距离,让旅客获得舒适出行体验。”乔学政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以及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改革试点先行区等部署要求,航产集团以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为契机,同步建设“太原武宿零碳机场”。
所谓“零碳机场”,就是以光伏、中深层地热、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为基础,以多形式储能、多能互补综合利用、绿电高效消纳、能碳智慧管理为支撑,推动太原机场用能方式实现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项目资金来源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约14亿元资金申请新开发银行主权贷款,这也是我省唯一引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主权贷款的项目。
可以预见到,在不久的将来,太原机场将扩建成为一个按照“绿色建筑三星”标准,以“两源一储一中心”为技术路径的“零碳机场”,成为中型枢纽平安机场、绿色机场、智慧机场、人文机场等“四型机场”样板和能源革命零碳供能机场示范标杆。一个全新的航空枢纽港呼之欲出,即将成为我省未来发展的重要航空“新引擎”。
低空经济升温,万亿级新兴产业强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今年“五一”长假,尧城机场上空有些忙碌,飞行教员们不是在教学陪飞的路上,就是在带体验者学飞的上空。
进入2024年,低空经济越来越热,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工信部等四部门提出,到2030年我国通用航空装备将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5月16日,在去往省航空产业综合馆的途中,行驶在尧城机场内,抬眼望向天空,时不时就能看见正在测试的飞行器和无人机。
“低空经济是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的新质生产力代表,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强劲的支撑力。”山西通航集团副总经理李楠坦言。
民间有言:“要想富,先修路。”对于通航示范省山西而言,如今的路,已经修到了“低空”,甚至可能修出一个万亿级的新兴产业。采访中,记者深感低空经济的战略地位已经凸显,成为大家都看得到的蓝海,就看谁能捷足先登。
短途运输持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累计短途运输旅客吞吐量32535人次,运输起降架次7085架次;低空旅游推动旅游事业发展,累计执飞5221架次,保障游客13673人次;航空应急救援保障有力,累计应急救援飞行共计1010小时;承办“2023太原国际通用航空博览会”,接待游客15万人次,塑造了太原航博会品牌;依托尧城机场、山西航空产业综合馆等,打造“教育研学+科技体验”为一体的航空科普基地……航产集团控股的山西通航集团在低空经济领域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
低空经济,飞起来才能热起来。正因如此,航产集团加快推进直升机维修制造项目落地,支持昌飞集团设立省内直升机维修站点,完成尧城机场维修机库改造,力争年内启动直升机维修业务,完成首批次直升机采购,组建直升机运营机队,积极拓展航空护林、警务航空、医疗救援、空中游览等直升机业务应用场景,让低空经济加速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
与此同时,通航集团聚焦打造省内通航产业链“链主”企业,围绕高质量转型,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龙头项目,引入民用直升机(AC311A)总装、维修、销售业务,构建完善的通航制造、维修、运营、销售产业链,探索“5G+无人机”技术,综合拓展“无人机+”应急、公安、交通等综合场景应用服务,构建制造业与服务业一体化的无人机产业体系。
显然,如何利用好自身优势,迎着新风口“一飞冲天”,正考验着航产集团的眼光与定力。记者了解到,目前该集团直升机维修基地项目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以项目为牵引,将培育带动我省通航研发、制造、维修、原材料生产、零部件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此外,我省无人机综合城市管理应用探索初见成效,太原也获批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风”来了,迎着风的我们可以预见,头顶这片天空更加繁忙的一天很快就要来临。
本报记者 王蕾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