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桥村民宿一角。 本报记者 姚凡 摄
一条宽阔整洁的柏油马路直通村口,稻田里阵阵微风轻轻吹过,中、欧、日各式特色精品民宿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络绎不绝的游客在青山远黛和美食中流连忘返……
如今,晋源区晋祠镇赤桥村民宿经济发展得有声有色,文旅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村民们不仅在家门口解决了就业问题,还有了不菲的收入。
那么,赤桥村成功的根源在哪里呢?该村聚焦“党建+文旅”,对标目标任务,链接外部资源,蹚出一条富民强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7月26日,记者来到赤桥村进行实地采访。
为唤醒“沉睡资源”,撬动文旅区域新市场,该村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通过挖掘文化价值,展示浓郁的民风民俗,不断放大传统文化效应,并在“融”字上做文章、“实”字上下功夫,全力打造“党建+文旅”模式。
该村依托“豫让”文化、“村史”寻根、“古槐社树”等元素,进一步唤醒“沉睡资源”。同时,抢抓全域旅游发展机遇、修缮文化遗址、挖掘传统文化,按照“还原老场景、突出老风貌、改造新环境、打造新路线”的思路,设立党员干部培训现场教学点,让赤桥村成为党员干部进行红色教育的首选之地。7月份,该村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1000余名,为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
该村党支部书记武伟强说:“在拓宽产业链方面,我们坚持以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以改善生活环境、村民增收为抓手,借助‘党建+文旅’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挖掘就业岗位,让村民当上传统文化讲解员,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另一方面整治人居环境,提升民宿产业品质。目前,有民宿近40家,可提供500张床位。”
“未来,我们将乘势而上,不断整合资源要素,抢抓发展机遇,持续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新业态,努力在‘党建+文旅’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武伟强说。
本报记者 姚凡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