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城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是平遥赖以发展的最大依仗,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古城。于是,“游在古城、住在古村”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也成了平遥县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途径之一。
2023年以来,该县以毗邻古城的岳壁乡三个村落为核心启动了“平遥源欢乐谷”项目,正是平遥县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项目之一。
经过一年多的倾力打造,“平遥源欢乐谷”已取得显著进展。该项目涵盖惠济省级湿地公园(梁村植物园)以及梁村、西源祠村、喜村等三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争取三年实践,将其打造成康体休闲聚集地、三产融合示范地和古城文旅延伸地,吸引游客出城体验“三地”独特魅力。
岳壁乡梁村:“一二三产手挽手”融合发展
岳壁乡梁村位于平遥古城东南 6 公里处,常住人口 3573 人,其地势独特,布局呈“凤凰展翅”“双龙拥凤”之状。梁村拥有众多荣誉,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还入选了“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和首批山西省 3A 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园、古堡修复和特色旅游产业,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率先,梁村与平遥县城乡融合公司合作,利用流转土地种植多种特色农作物,打造了占地290余亩的特色农业观光园,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其次,通过宅基地改革,村集体收回并修复了东和堡的古院落,引入公司投资800万元进行遗址保护和环境整治,发展文旅产业。同时,鼓励乡贤回乡投资,修复古堡古院,发展高端古典民宿。梁村与东和堡为引擎,打造集游乐、休闲、影视、写生等功能于一体的康养、研学基地,并与旅游公司合作,引进研学、写生、摄影团队。此外,利用植物园的自然资源,开发了休闲度假基地,为村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有力推动了梁村的乡村振兴。
西源祠村:激发产业发展潜力
岳壁乡西源祠村位于平遥古城东南方向 7 公里处,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全村 1665 户 4593 人,耕地 5174 亩。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西源祠村立足自身资源,成立村级旅游公司,集体收入达 51 万元。该村通过多种模式促进发展:“非遗+旅游”,打造茶坊街非遗小镇,以非遗传承体验为特色,已有 15 个非遗项目入驻;“农业+旅游”,投资 200 万元恢复源神池原貌,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园;“古堡+旅游”,借宅基地改革之机,盘活闲置宅基地 11 处,打造特色古堡民宿,茶坊街民宿已具备营业条件。该村以“非遗+旅游”为切入点,打造了茶坊街非遗小镇,吸引了15个非遗项目入驻,提供了丰富的非遗传承体验活动。借助“古堡+旅游”,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打造了特色古堡民宿,形成了食宿商旅综合体。
西源祠村通过成立村级旅游公司,整合资源,以农业、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了集体收入达到51万元的显著成绩,正奋力描绘农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东泉镇水磨头村:因地制宜壮产业
水磨头村位于平遥县东泉镇,距离平遥古城20公里,东倚宝塔山,南邻惠济河,气候宜人,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全村在册人口702户1720人,常住人口310户650人,耕地面积2700余亩。先后获得“晋中市衔接示范样板村”“市级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村”“晋中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探索村企合作,该村与晋伟中药材公司合作成立中药材加工车间。组织群众对柴胡、酸枣仁等中药材进行初筛剪和粗加工,带动12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2023年为村集体带来收益30余万元。
继2022年举办平遥县第一届写生研学季活动之后,2023年,该村又动员乡贤力量筹措资金400余万元新建了超山苑写生研学基地,每日可为200名师生提供餐饮住宿服务。今以来完成了铺则底漱石枕流改造提质、惠济河倚栏临波嬉戏区、山前水畔露营烧烤区三项工程,2024年5月1日以来,全村累计接待各界游客5万余人次。
在“平遥欢乐谷”项目推进过程中,平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晋中市首家城乡融合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实施运营。近一年的探索实践,充分彰显了“千万工程”的经验与理念。自项目启动,连续攻坚 10 个月,投入 8448 万元,完成 25 处古建修缮、5.4 公里道路提升、2.6 公里步道建设,安装 165 盏照明设施,绿化提升 15 万平米,立面改造 2240 平米。当下,园区道路通畅、绿化宜人、设施完备,成为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的热门打卡地。
下一步,平遥县将继续依照“三地建设”总体规划,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各项工程建设,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秉持“游在古城、住在古村”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将该区域打造成平遥全域旅游的重要承载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责编:李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