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07-09 08:45 浏览量:1

乡宁县龙鼻村现代化的采摘园。 本报记者 王晋荣 摄 


“街上走一圈,白鞋镶了黑花边”,过去的乡宁县台头镇总是被外乡人这样调侃。而如今,该镇却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在该镇龙鼻村,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栋栋房屋错落有致,薰衣草园、民俗院等新兴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这一切的背后,是乡宁县委、县政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真实写照。


优美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底色。近年来,乡宁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投入资金和资源,推动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等五大全覆盖项目,极大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据统计,截至目前,乡宁县已累计投入3.25亿元,成功打造了多个省、市、县级示范村。尤其今年,新增的19个县级示范村不仅壮大了示范群体,更标志着该县从“典型引领”步入了“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展现了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和广阔前景。


“我们村以前没有实体经济项目,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乡宁县管头镇东团村党支部书记李彩祥告诉记者,“村内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有耕地5398.45亩。经过参观学习与考察研究,我们决定主要种植玉米、土豆、油葵、油菜,同时开办农副产品加工厂。”


从2020年开始,东团村立足蔬菜和油料作物两大基地,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成立了乡宁县东科农业专业合作社。同时,采取“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模式,成立了东团村手套加工有限公司,在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同时也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李彩祥说:“现在,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干事创业更有劲了!”


据记者了解,乡宁县科学布局“四条产业带”与“四条辐射带”,并启动“百才兴百业、百社兴百村”工程,带动县域农业产业特优化、集群化、现代化发展,通过推行“强村十法”和提升“造血功能”,带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致富。


乡宁县管头镇樊家坪村综合运用资金入股、资产承租、土地经营等方法,深挖闲置资金、厂房、土地潜力,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68万元;光华镇尧西村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用“土豆经济”铺就乡村致富路,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110万元;尉庄乡庄原村创新土地托管模式,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40万元,带动130余户托管农户平均增收8000元左右……


产业花开百姓富,美丽乡村处处景。如今,在乡宁县的广袤农村,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

 

本报记者 王晋荣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