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农机装备赋能 粮食增产有望 全国“农机3·15主会场”活动纪略

发布时间:2023-03-17 11:40 浏览量:1

本报实习记者 刘迎春

克拉斯拖拉机亮相我省春季农机化生产田间展演示活动现场。 本报实习记者 刘迎春 摄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农机化是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支撑,是助力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


当前“三农”工作已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农机化“十四五”规划已启动实施,3月15日,我省以全国“农机3·15”消费者权益日(主会场)活动为契机,同步举办山西省春季农机化生产田间展演示活动,动员和调集全省农机力量,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稳产能调结构、降成本增效益、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综合性支撑保障作用,为实现农业生产开门红、全年再夺粮食增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为奋力谱写我省农机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贡献。


田间生产机械化

助力春管春耕忙


目前,我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突破75%,机械化基本主导了农业生产,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机的需求,正由部分品种生产的局部需求升级到种养加全链条的需求。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已经离不开各类农机的支撑了。


在春管春耕时节,利用农机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地形不同农作物的需求,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播种效率。


“这几天春耕,整地机帮了我大忙,我们合作社去年购置的多功能整地机,功能非常实用,一次进地就可以完成旋耕碎土、定量施肥、起垄成型这些工作,3天就整完了800多亩地,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清徐县锦鑫种植专业合作社代表王天力边参观农机边对记者说。


据了解,为了推动农机化高质量发展,我省认真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今年中央第一批补贴资金3亿元、省财政首次安排的配套资金1.25亿元已下达,预计将比去年多1.3亿元,力争补贴3.82万农户购置5.21万台(套)农机具。


智能农机补短板

助力粮食单产增


“如今机械化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是直接关系到地能不能种、有没有人种、能不能种好的大事,我们必须紧盯农机化生产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机具,给农民朋友们提供合适可靠的农机装备和先进的技术方案。”省农机发展中心主任冯京民日前在农机化工作推进会上说。


瞄准短板机具促研发。我省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以满足设施农业、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杂粮和中药材种植所需的新型智能农机装备。


活动现场,北京、上海、南京等科技公司生产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智能监测设备、RTK基站、智能化生产服务管理平台、机械化作业智能探测系统、卫星平地系统等智能农机装备深受与会代表关注,大家围在机具旁边向企业人员咨询技术问题,洽谈引进事宜。


“这个智能水肥一体机不仅可以实现3路同时在线比例施肥,还有多任务管理功能,只要设定好浇水、施肥时间和时长,就会自动运行,并且手机可以远程控制,非常方便。”与会代表阳泉市农机化发展中心主任杨秀明说。


农机质量监管强

农民收入有保障


农机化是助力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只有强化农机质量监管,才能确保农业节本增效,真正增加农户经营收入。


“安全责任大于天。农机质量监管工作非常重要,我们要定期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检查,督促生产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省农机中心农机安全监理部部长刘学伟说。


据了解,今年我省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日活动,举办农机事故应急处置培训演练;深化“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力争创建1-2个全国示范县。


活动现场,主办方向参与活动的农民发放了农机购机指南等宣传材料,并向农机用户提供了农机投诉受理、农机化政策法规和农机使用、维修技术咨询,目的就是要维护好购机用机农民的合法权益。


“一直想购置一台复合播种机,为其他农户开展农机作业服务,这样可以多一份收入,唯一的担心是农机质量安全问题,如果出现了问题,不知道怎么办。现在好了,有了这些技术咨询和维权手册,我就可以着手购买了。”参加活动的种粮大户李全来一边翻看农机质量服务指南一边对记者说。


我省正在用助农、护农的实际行动,让更多、更好、更优的农机装备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助力农业生产增产减损、节本增效,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定增收、农村稳定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