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
本报忻州2月13日讯(记者 畅雪)2月13日上午,忻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忻州市市长李建国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分为两部分,分别为2022年工作回顾及2023年工作安排。
报告指出,2022年是忻州市新一届政府履职的起始之年,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超预期因素影响,忻州市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大关,财政收入总量与增速均实现历史性突破。各项有效投资持续扩大,雄忻高铁、滹沱河供水工程、繁五高速等一批战略性工程相继开工。各项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效果,特优农业、文旅产业等发展成果显著。
2023年,忻州市将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确定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左右。围绕持续引深、创造性落实市委“一个牵引、六大突破”的总体部署,紧扣“11353”工作部署,忻州市将从推进产业转型、深化项目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十个方面继续发力。全市上下将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煤炭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数字、新材料、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等新产业,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脱贫成果,特别是围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重点问题,认真落实省政府要求,有力有效增进民生福祉。
记者手记
30个注释的意义
在13日召开的忻州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参会人员拿到的打印版政府工作报告上,增加了“相关注释”部分。这是忻州市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变化,也体现着本届政府的用心。
今年的报告中,注释部分共有30个词条,其中既有“11353”“一都七乡”“7条新建道路”等2022年的政府工作“热词”,又有“2+5+N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四牌一卡两栏”“十稳十新”“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等汇集了广大干部群众关切的新词。
30个词条的背后,是忻州市在过去一年间,锚定目标下功夫,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写照。同样,这也会成为忻州人在未来一年里可以真真切切盼到、看到、感受到的变化。
“注释部分提到的‘五有套餐’,就是我们行政审批部门正在做的工作。我们多跑腿,让企业家少跑腿,既是这个‘套餐’的宗旨,又是我们改革的目标。”来自定襄代表团的代表刘芳告诉记者。作为定襄县行政审批局局长,她将报告中关于营商环境的注释都圈了出来。她说:“学深悟透,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我注意到注释里有‘6+1’特优产业,其中就有我们的杂粮食品。在我看来,发展特优产业是我们做农业产业的人必须走的路子。报告把它作为一个重点词提出来放到这里,就是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河曲县人大代表尤金莲说。
记者注意到,报告的注释部分关注到了基础设施建设、营商环境优化、新兴产业发展、文旅产业打造、民生工程落地等多方面内容。从注释中不仅能看到忻州市在新形势下奋勇争先,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的信心和决心,更能感受到政府对于百姓呼声的倾听和关切。
一份带有注释的报告,不仅向代表们阐释了报告中的重点词汇和缩略语的内涵,更向外界释放了忻州未来发展的“干货”,新意十足,又满怀诚意。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