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正在整理食用菌菌棒。本报记者李全明摄
如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柳林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该县将设计规划、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前提,引导各村牢牢抓住地域特色,挖掘“特别特”“好中优”“独一份”特色资源,唤醒沉睡的“土字号”,按照“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实施“定制产业项目”,努力让土特优农产品变成黄土地上的“摇钱树”。
有着30年养蜂经验的百花园养蜂专业合作社社员董有定说:“对于我们养蜂人来说,今年遇上了丰收年,枣花蜜产量还可以,洋槐蜜的产量也没问题。”
成家庄镇的蔬菜手工挂面,金家庄镇的西红柿酱、鲜辣椒酱,留誉镇的冷榨核桃油、多种口味核桃仁制品,高家沟乡的枣花蜂蜜等特色产业正在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同时,该县新建了200座标准化木耳大棚,留誉镇刘家圪垯村、庄上镇胶泥垄村75棚152万棒木耳生产基地引进了年产1000万棒菌棒项目,“菜篮子”产业从此起步。
贾家垣乡曹家沟村种植了270亩扫帚草,年产量达14万株,年产值超过8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5000多元。高家沟盛荣种养场、三交红灵芝万只湖羊场、宋家垣千只湖羊场等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
当地人称“牛司令”的留誉镇高村农民白三平,曾经日子过得很艰难。为脱贫致富,他发展起了养牛产业。从最初的7头牛到现在的100多头牛,再到办起柳林县欣农畜牧专业养殖合作社,他一步步成为全村“首富”。
白三平还主动当起带动村民致富的“引路人”。他为14户脱贫户担保小额信贷58万元,帮助他们发展养牛产业,将10余户农户的产业资金吸纳进自己的养殖场,给予每户每年3000元的入股分红。目前,白三平的肉牛屠宰、加工车间已顺利完工,逐步从单一养殖向深加工发展。
如今,柳林县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喜人。全县新增肉牛养殖户15户,新增肉牛2000头。留誉欣农、贾家垣王家岭、成家庄嘉煜3个牛场建设进度不断加快。
该县有关部门还选取适合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在相关村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目前已完成中药材种植8000亩。刘家焉头村红润中药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订单”的模式,发展道地中药材柴胡、远志、黄芪、连翘等2000亩。
该县结合实际,选择适合区域发展、真正带农益农的农业产业,避免同质化,延长产业链,持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努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特色产业已然成为柳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全明
责编:李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