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发展,电脑端、手机端等新媒体快速发展,给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纸媒要想在快速发展的融媒体时代依然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就必须在新媒体较为弱化的深度报道类新闻上不断提升生产水平,并能够站在受众的视角思考,加大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为读者呈现真实、详尽、有深度的新闻内容,以此来稳固自身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扩大纸媒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
近年来,本报在生产实践中,积极开展深度报道水平提升实践,打造了一系列深度报道的融媒精品。本文主要以本报的一系列探索为例,探究主流纸媒创新突围、提升深度报道生产水平的突出表现,并分析其中的创新策略。
精挑选题,
“理性+思辨”揭示新闻事物本质
深度报道是对新闻进行深加工后的产品,是新闻媒体争夺受众、赢得竞争的“金钥匙”。“深”是深度报道最大的特点。
实践证明,好题材是决定深度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变化,深度报道可选题材愈发广泛。所以,在选题时要独具慧眼,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再用理论的目光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敏锐捕捉社会热点、矛盾焦点、生活难点等受众最为关心的话题。
深度报道区别于一般报道对观点的简单罗列,其对事物本质的深度挖掘成就了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价值判断等。例如本报稿件《“三问”山西省属国有企业》,“三问”是指去年怎么样、今年怎么干、未来怎么走这三个问题,以其严密的逻辑,环环相扣的问题意识,推动着新闻报道对重大主题的深入剖析,直抵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给读者呈现出事物发展的原貌,成就其“深”,也因其“深”而成就报道本身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深入采访,
“深度+原创”提升新闻价值
深入采访是做好深度报道的基石。深度报道关注的题材相比一般的新闻,其事件环节较复杂,问题产生原因也较多。记者想要做好深度报道,就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现场去获取第一手真实的资料,并通过细致采访深入挖掘新闻背景,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新闻事件做理性分析,引发受众的思考,这样的报道才会有深度。
特别是在媒体融合的传播现状下,碎片化浅阅读、短视频快阅读的现象在读者群体中较广泛存在。但从深度报道传播实效看,读者有对新闻事件深度了解的需求,仍然有许多好的深度报道赢得了读者的认可,其“深度+原创”对新闻报道价值的提升,契合了读者的认知渴望。如本报刊发的《新消费竞逐新赛道》《山西:聚焦十条工业产业链做大文章》《锚定“灯塔”,山西制造向更智能更高端迈进》等,这些原创稿件结合了记者对行业领域情况了解的优势,对一些政务方面的新闻现象进行深入探析,并对内容的侧重点进行梳理,使其能够贴近受众的心理需求,使报道内容更具深入性、灵活性,并突出个性化,能够将新闻事件真实、客观、详细地展示出来,从而提升阅读价值,吸引读者关注。
发挥优势,
“版面设计+多样化”改善阅读体验
在融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但同样也存在鱼龙混杂现象,一些虚假错误的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受众的价值取向。因此,作为传统媒体的纸媒,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为受众提供真实而有价值的深度报道的同时,克服线性传播的局限性,利用融媒体的特点,通过微信、微博、新闻网等渠道同步推送,把深度报道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观点和思想是深度报道的灵魂,完善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是其内在的骨架。对一篇深度报道来说,除了需要在思想、观点上进行深入考究之外,一个丰富的结构编排,可以让其观点更有力度、思想更加深刻。因此,很多深度报道在版面呈现的设计上需要花费更多的创作心力。例如,本报推出的《2023年,山西各地经济工作这么干》系列报道,在版面设计上,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经编辑美编精心雕琢,版面美观大方、焦点突出,丰富了文稿的内容,全方位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当然,新闻报道结构的编排需要把握一个分寸问题,形式始终是服务于内容的表达,而不能喧宾夺主。
可视化转型,
“一体化统筹+多元化传播”提升效能
“无视频不新闻”。当前短视频占据着流量市场,能够增强传播能力,拉近与读者交流的距离,增强传统媒介与读者的互动性。短视频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在正确的导向和报道思路下,如何实现深度报道的可视化,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命题。换言之,深度的话题,辅以视频的方式进行二次表达,亦或是深度报道在短视频时代的一个趋势。
近年来,深度报道是否能做到可视化,在新闻业界还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与一篇深度长文报道相比,短视频可以随着事件的进展做到持续性碎片化报道。更为重要的是,短视频还具有互动性、交互性。读者可以通过留言、评论为创作者补充更多的信息。当然,并不是说直接把这些信息拿来使用,而是作为提供新闻线索的一种方式来挖掘。这些都是深度报道可以借鉴的地方。
对于深度报道的可视化探索,本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山西发展数字经济有场景有前景》系列报道,以数字经济为主题,对我省数字产业化的优势赛道进行详述,增强了视频的可看性、趣味性。为增强传播效果,报道综合运用多种传媒技术和传播路径,报纸版面运用图表、链接二维码等表现元素,客户端增加视频呈现,打出了一套“一体化统筹、二次可视化生产、多元化传播”的组合拳。
总而言之,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做好深度报道,是纸媒履行主体责任和强化舆论导向的内在要求。面对激烈竞争的传播形势,面临诸多挑战的深度报道想要脱颖而出,唯有坚持以“深”取胜的同时,用开放的姿态主动拥抱新技术、新理念,找准在媒体融合趋势中的崭新定位,创新融合理念、提升内容品质、丰富报道载体,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可让主流声音传得更深远、更透彻、更具影响力。
□ 王蕾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