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记者在临县城庄镇小马坊村看到,一排排香菇大棚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头。
据记者了解,在临县“乡村振兴人才回引计划”的感召下,远赴西宁做钢材生意的张峰回到了城庄镇建起了连片的香菇大棚。他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种植的香菇品质优良,在南方市场上供不应求,客商常常住在村里,采多少收多少!”
近年来,城庄镇在“用心引才、精心育才、真心留才”方面持续发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回引计划”,以人才汇聚促进产业崛起,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引导走出去的能人回乡,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所长、大展身手。
张峰返乡创业的成功事例,引回了同样在西宁做钢材生意的张卫卫、牛海红、张海峰,以及在石家庄做电商生意的郭翔、在太原创业的王燕芳等青年相继返乡创业。这些返乡创业人才建成了临县2023年重点项目“城庄千亩食用菌园区”,带动8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
“我19岁就外出打工,一直在西宁做钢材销售工作,现在赶上了家乡的好政策、发展的好机遇,就想着回来做点事情。去年建成大棚72座,每座大棚种植香菇12000余棒,雇用务工人员200余名,开春后还计划扩大规模。”张卫卫告诉记者。
郭翔说:“去年我们企业晋升为吕梁市农业龙头企业,今年要结合在石家庄的电商基地,研究开发香菇酱、香菇粉等加工产品,打造直播带货基地,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返乡创业的王燕芳则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宣传城庄镇的枣木香菇品牌,大大缩短了该品牌香菇从田间到舌尖的距离。
截至2023年12月,城庄镇发展香菇类企业(合作社)25个,年栽培香菇1000余万棒,带动全镇2400余人年均增收2万余元。
据了解,该镇的“乡村振兴人才回引计划”不仅吸引了在外创业成功的青年返乡创业,还让优秀青年当上了村里的“当家人”。
今年36岁的郭小飞,曾在内蒙古经商十多年,在202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高票当选郑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郭小飞带领村集体修建了6座香菇种植大棚,第一年便为村里带来2万余元收益。松峪村刘保、东柏村李艳也是回引的优秀青年,担任村“两委”主干,充实了基层干部力量。
目前,城庄镇建立了包括生产经营大户、各类技术人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影响力的人士4种类型178人的镇村两级人才库,成功回引20余名优秀青年返乡创业,探索出了“外出务工开眼界,返乡创业惠乡邻”的城庄成功实践。“人才回流”的辐射带动效应正在一传十、十传百地给城庄镇注入源源不断的蓬勃力量。
本报记者 李全明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