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铁龙穿山岭 动脉兴三晋

发布时间:2025-04-16 08:36 浏览量:2

货运列车行驶在三晋大地上。本报记者 姚凡 摄 


2025年初春,一列银白色动车组从运城北站疾驰而出,车厢内满载着清晨采摘的富硒香椿。与此同时,在晋北大同,一列装载玉米的专列正驶向西南腹地;山西中鼎物流园内,印有“晶科能源”标识的光伏组件集装箱整齐排列,启程奔赴青海省……


铁路是连接城乡、串联地区的交通纽带,更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省高铁网络不断扩张,运输效率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太原局”)正以创新驱动、服务升级为笔,在广袤的三晋大地上书写着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延展路网建设触角


4月9日,连通山西与内蒙古的集大原高铁开通运营满100天,旅客发送量累计突破180万人次,圆满完成元旦、春运、清明假期等重点时段运输任务,极大改善了沿线人民群众出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以前朔州没有直通北京的列车,现在每天有20多趟高铁动车往返北京,始发车就有4趟。”朔州东站党总支书记姚小花介绍,日常朔州东站开行约60趟高铁动车,通达北京、广州、郑州等城市,30分钟左右到大同、60分钟左右到太原、2小时左右到北京,极大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


2005年,国铁太原局成立之初,仅有石太、京原、太焦、南同蒲、北同蒲、侯月、侯西、京包、大秦9条干线和10条支线,总营业里程3417公里。


20年来,高铁线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2009年4月1日,石太客专正式开通运营;2014年7月1日,大西高铁太原南至西安北段开通运营;2024年12月31日,随着集大原高铁的建成,大西高铁实现全线通车。如今,国铁太原局已管辖大西、石太、郑太高铁和大秦、瓦日、侯月、南北同蒲等共计5553公里国铁干线、支线,其中高铁1066公里。


快速发展高速铁路通道,为我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提供了有力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支撑,正成为加快山西与各区域间人才流动、商务交往、科技合作和信息交流的“新引擎”,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打造山西物流“快车道”


4月9日,在运城盐湖区香椿种植基地,晨雾尚未散尽,农户们已经忙碌起来。“过去香椿出省要走冷链货车,到北京得十几个小时,损耗率高达15%。现在‘高铁急送’2小时到西安、6小时抵京城,损耗压缩到3%以内。”农户刘芳芳高兴地说。


近日,在侯马西贺村站内,一个个罐式集装箱整齐排列,山西北方铜业销售总监普忠正通过智能监控系统查看硫酸运输状态。“过去依靠公路运输成本较高,现在每趟专列可运输3000吨硫酸,运费降了50元/吨。”普忠正说。


“针对硫酸、甲醇等危化品运输,我们采用耐强腐蚀复合材料集装箱,配套专用铁路线和防腐蚀装卸设备,有效提升了运输效率。”太原铁路物流中心河津营业部负责人赵东旭介绍。


数据显示,通过开行定制化钢铁、光伏等产业专列,20年间,国铁太原局年货运量由3.95亿吨到2024年突破7.88亿吨,运量实现翻番,日装车数从17000车增长到常态化30000多车,始终保持着全国铁路货运量最大的纪录。


从田间枝头到城市灶头,从工厂车间到港口码头,国铁太原局以四通八达的钢铁脉络,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织就一条“快车道”。在这条路上,物流更高效、产业更兴旺、生活更美好。正如一位铁路工作者所说:“我们不仅要让火车跑得快,更要让经济‘活’起来。”


开启文旅融合新征程


4月7日,晨光穿透大同南站的玻璃窗,洒在拖着行李箱的北京游客陈女士身上。“几个小时前还在北京,现在就能触摸云冈石窟的千年纹路。”陈女士轻点手机屏幕,将云冈石窟的照片发至朋友圈,配文“大西高铁带我们穿越时空”。


夜幕降临,大同古城墙上的灯光秀与高铁站台的信号灯交相辉映。非遗手作馆内,“90后”皮雕艺人小杨正在教游客制作应县木塔纹样书签。她告诉记者,高铁带来了长三角、珠三角的年轻客群,非遗市集营业额同比增长了四成。


今年年初,太行革命老区左权县开行了首趟客运列车,实现了老区群众乘坐火车出行的夙愿,在打破太行老区交通发展瓶颈的同时,也为太行革命老区的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左权县麻田镇,村民王海生坦言:“以前去太原要倒三次车,现在乘坐直达车只需要4小时就能到。不仅如此,火车开通后,来老区旅行的游客也增多了,铁路沿线的村民有的卖起了山货,有的办起了农家乐,老百姓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在Y402次银发旅游列车上,72岁的胡大爷正用列车提供的老花镜翻阅旅游手册,他说:“这趟列车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制的!我们这次从运城出发开启13天的南线之旅,特别开心。”国铁太原局新创公司工作人员侯晓玉告诉记者,他们设计了“车随人走”模式,餐车每日提供少盐少糖定制餐,从细节上做好老年人的服务工作。


从“地上文明看山西”的自豪宣言,到“坐着高铁看山西”的生动实践,国铁太原局用钢铁大动脉托举起文旅产业新高度,不仅让火车穿越隧道,更让三晋文化穿越时空,让四海宾朋在钢轨的节奏里读懂山西的文明密码。


本报记者 姚凡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