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已绘制,普法正当时。近日,省委、省政府转发了《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年-2025年)》,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简称《决议》),标志着我省“八五”普法正式启动。
12月1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领导专家介绍了“七五”普法期间我省取得的显著成效;“八五”普法规划的重要意义、主要目标及措施。
“七五”普法取得显著成效
“七五”普法期间,我省普法工作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锚定重点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创新为要等5个方面。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了领导机制,省市县三级均建立守法普法协调小组。构建了“谁执法谁普法”长效机制,实施了普法责任清单、履职报告评议、旁听庭审以及以案释法四大制度。
坚持锚定重点任务,突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省委常委会带头学习,各级党委(党组)将其列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突出宪法学习宣传,以省委名义印发了实施意见,累计1.4万余家单位近70余万人参加宪法考试。突出民法典学习宣传,全省开展各类民法典宣讲活动上万场。突出重点对象普法宣传,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化,青少年学法多样化,基层群众学法常态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脱贫攻坚,开展精准脱贫法治宣传活动5.3万余场。聚焦民生实事,率先将“实施免费法律咨询便民工程”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聚焦扫黑除恶,开展了扫黑除恶“百微联动 全民行动”“百千万”法治宣传主题活动。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服务疫情防控,印发了疫情防控专项法治宣传行动实施方案,全省开展专题宣传活动4.1万余场。
坚持创新为要,普法宣传形式更加丰富多元。率先开辟“法治邮路”,实现了“邮路送法进万家”。制作、播出《以案释法》等节目100余期,全省各类法治宣传阵地达3.5万个。创新法治文化建设,推广翼城“普法短剧”经验做法,微视频《山里红》《甘泉》等作品获得全国奖项。加强对三晋传统法治文化和法治人物的研究、挖掘、传承,形成了《山西法治历史地图》等研究成果。
“八五”普法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决议》立足山西实际,紧跟时代要求,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压实了普法责任,从8个方面对我省未来5年的普法工作作了明确安排,为‘八五’普法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省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宏说。
《决议》提出,到2025年,公民法治素养显著提高,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全民普法制度完备、实施精准、评价科学、责任落实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法治宣传教育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显著发挥。
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措施有: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深化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法治氛围;强化普治并举,深化普法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落实普法责任制,增强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
“八五”普法提出的新要求
如何通过法治宣传教育深刻认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根本要求,对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制定和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是夯实全面依法治国根基的重要举措;是服务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法治等方面的需求,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制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据省司法厅副厅长曾涛介绍:“八五”普法规划在起草之初,就力求在继承中创新,主要有六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总体要求更突出思想引领。二是普法内容更突出时代特征。三是普法对象更符合发展需求。四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更体现山西特色。五是普法与依法治理更注重密切融合。六是领导体制机制更健全完善。
本报记者 王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