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太原5月19日讯(实习记者 韩潇)十几个庄稼把式一线排开,一手拿着秧苗,一手分秧、插秧,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匀速前进的自动化插秧机嗡嗡作响,一株株健壮的秧苗被均匀地插进稻田里。前来参加研学活动的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纷纷下田,体验插秧的乐趣。另一边,包粽子比赛吸引了不少人围观,参赛选手拿起粽叶,双手上下翻飞,取米、包叶、捆扎,不一会儿,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粽子便装满了一盆。5月18日,“稻梦晋祠、嘉禾飘香”晋祠水稻插秧节在太原市晋源区北大寺村举行。活动以农耕为媒,旨在助力晋源区打造独特的农耕文化品牌,扩大农文旅影响力和美誉度。
据了解,北大寺村200亩水稻田主要种植的是晋稻17号和晋稻21号水稻,抗病性抗逆性好,口感软糯香甜。为了让更多太原市民吃到地道的晋祠大米,该村今年还开展了十余种新品种有机大米种植示范,筛选优质高产的晋祠大米,进一步推广种植。预计今年晋源区水稻种植面积将达3300亩。山西晋之源农耕文化产业园负责人职卫东说:“我们使用了聚碳生态肥种植有机水稻,产量可以提高20%,预计亩产可以达到690公斤。随着晋祠泉水复流,晋祠大米的品质将会越来越好。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办农家乐,把晋祠的特色美食更好地推广出去,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据了解,今年以来,晋源区全面实施晋祠大米产业提升振兴计划,通过推行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六统一”经营模式,将晋祠大米打造成代表太原地域农耕文化的品牌,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新业态,再现“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盛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目前,该区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稻花城建设如火如荼,稻田公园已成为太原市农文旅融合标杆项目,晋祠大米产业逐渐驶入现代化、园区化、标准化、特色化的快速发展轨道。
上图:老师带领小朋友们在田地里插秧。本报实习记者 韩潇 摄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