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太行山上“昔阳红”

发布时间:2025-08-01 08:23 浏览量:1

“太行渔乡”昔阳县水磨头村(资料图片)。 

 


“那年昔阳”街区泼水节的水花折射出游客笑颜,崇家岭露营音乐节单日便引流上万人次,郭庄水库畔的水云间休闲民宿刚开张就接到不少订单……仲夏时节,太行山麓的昔阳县处处涌动着文旅消费热潮。


作为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山西省文旅赋能大县城建设试点,昔阳县系统盘活“红大寨”“老街区”“古村落”“好山水”“旧厂矿”“闲院落”等沉睡资源,全力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层耦合,2024年以来吸引各地游客616万人次,文旅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3.4%,“最美昔阳红”IP在高质量发展画卷上熠熠生辉。


点“石”成金,唤醒沉睡资源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寨梯田上,层层叠叠的田垄宛如大地镌刻的厚重年轮铺展开来。大寨窑洞民宿运营经理范晓用手抚过斑驳而坚实的青石窑壁,向记者介绍:“过去游客爬完虎头山、看完博物馆就走。现在,住窑洞、吃农家饭成了新时尚。”其身后,118孔依山层叠、形似“火车皮”的窑洞,在保留历史肌理的同时植入智能家居,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据悉,今年入夏后民宿入住率超70%。


昔阳的“资源活化哲学”,在于将历史的褶皱转化为当代文旅的闪亮名片。大寨村依托深厚的红色底蕴与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创新探索“农户出租+村级管理+企业运营”模式,下大力气盘活闲置的火车皮窑洞。设计上突出“一院一特色、一屋一主题”,巧妙融入“铁姑娘”故事与大寨精神,精心打造“民宿+康养”“民宿+研学”等多元业态,让游客慢享时光,沉浸式感受大寨魅力。


这样的蜕变在昔阳大地已成燎原之势:在北岩古村,依崖而建的石屋群完整保留,“院外大雨滂沱、院内石磨轻转”的“崖下人家”生活场景令人称奇;在西南沟村,清代毛家大院120间房屋被活化利用,晋商大院变身“共享旅拍基地”,衍生出汉服妆造、共享大锅饭等多种新业态、新场景;在长岭古村,借力“两山银行”收储空房,明清陈家大院被改造为“古村记忆·8号院民宿”,串珠式四合院重焕生机;在崇家岭村,半山森林的苍翠中点缀着5个太空舱民宿、27处星光营地,山脚心形水库畔的乡村音乐节让山野舞台与璀璨星空交响共鸣……


三链耦合,释放乘数效应


资源活,则乡村兴;产业强,则根基稳。昔阳推动农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在于以“链式思维”贯通文旅场景、产业基地与消费终端,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耦合共振。


7月14日,昔阳县高规格举办“光影松溪秀、最美昔阳红”短视频拍摄取景地推介会,面向全国发布了涵盖A级景区、“昔阳院子”、乡村旅游重点村、文博场馆、中国传统村落五大类别共计34处特色旅游点位。从石马寺北魏石窟的艺术震撼到龙岩大峡谷的雄奇险幽,从宋金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承载的厚重历史到长岭古村特色摔碗酒的热烈酣畅……昔阳敞开怀抱,向全国短视频创作者发出诚挚邀约,共同描绘农文旅融合的多彩画卷。


串珠成链,引凤来栖。活动赋能,破圈引流。


全国老年人广场舞大赛、竞速三轮车赛、太行一号慢行路露营文化艺术季、汽车场地越野挑战赛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大型活动与高端赛事轮番上演、高潮迭起;依托晋中市委党校大寨分校,将大寨展览馆、大虎牧场等纳入体验教学点,开发情景课堂、现场体验等特色课程,将文化、旅游、教育相融合;依托瑶湾亲子乐园、共享农场与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以及北亩梅花鹿科普、石马寺石窟文化研究、大寨教育等研学基地,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打造“行走的课堂”……体育、培训、研学等产业IP的持续赋能,有效助力农文旅产业突破地域圈层,吸引八方来客。


产业联动的触角深入田间灶头。水磨头村以虹鳟鱼宴为核心,全力打造“太行渔乡”IP,食材全部源于本地;洪水村的压饼产业园区内,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压出一片片金黄酥脆的压饼,“压”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那年昔阳”特色民俗街区,沉浸式演绎、特色美食、巡游表演等业态日均引流上万人次,去年下半年累计入驻商户84家,直接带动就业1400余人,接待游客300万人次,营业额达1000余万元,综合收入1.2亿元,带动周边2300余家饮品、玩具等小地摊、小商家增收……完善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成功构建了从“舌尖美味”到“指尖消费”的全链条闭环。


7月27日,在崇家岭星光营地,记者偶遇了前来避暑露营的成都市民陈先生。他表示,“23℃的清凉山水配上酥脆压饼,让人想带走整个昔阳!”


凡人微光,汇聚向上力量


昔阳深谙,农文旅融合的深度与持久力,最终需根植于人文温度的传递与内生力量的激发。为此,该县持续推动叙事革新,让平凡个体的微光汇聚成照亮时代前路的星河。


今年4月,在一场农文旅融合发展品牌推广计划设计汇报座谈会上,昔阳县委书记黄亚平明确提出,要“换个角度看昔阳、凡人小事讲昔阳、活动赋能美昔阳”,为讲好新时代昔阳故事找到了方向。


7月初,昔阳县正式启动“幸福昔阳·‘镜’纳英才”短视频征集展演活动,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温暖的城市”“飞跃昔阳”“最美昔阳红”三大主题作品。活动鼓励创作者聚焦鲜活生动的个体故事,采用“小切口、大情怀”的叙事方式,多维度、立体化地深入挖掘各行各业普通昔阳人的奋斗足迹、感人事迹、生活智慧与才艺风采,展现平凡之中的伟大与温暖。


于是,大众镜头下出现了大寨窑洞民宿大厨精心烹调农家饭菜的场景,老匠人清洗石马寺千年佛像时的全神贯注,主播用方言热情推介昔阳特产的韵味……这些看似微小的瞬间,因其真实、质朴、饱含向上向善的力量,化作昔阳最打动人心的特色名片,形成了农文旅融合坚实而温暖的内核。


当农业根基、文化灵魂与旅游形态深度交融,这片曾以农业典型闻名的热土,正用静水深流的变革实践,为三晋大地农文旅融合发展再树标杆。


本报记者 李影 仝雄成 通讯员 樊海燕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