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忻州7月31日讯(记者 畅雪)“长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长城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伟大工程”“长城体现了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7月31日,第五届中国长城论坛在忻州启幕,来自国内的近300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长城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共同挖掘长城文化价值,研讨文物遗产传承保护。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吉福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丰富的长城资源是山西人民的宝藏。山西的长城拥有2000余年历史,总长1400公里,拥有“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等经典地标。忻州市作为长城的重要节点,境内长城横向跨越13县,时间跨度历经12个历史朝代,总长度达478.59公里。
近年来,我省围绕长城文化保护传承,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5项工程,着力构建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廊道和文化旅游带,在保护基础上推进传承与创新,以时代精神赓续中华文脉。此次中国长城论坛在忻州启幕,不仅为忻州长城故事走进千家万户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忻州乃至山西打造长城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提升长城保护与利用水平起到推动作用。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论坛上表示,长城不仅是军事工程,更是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交流的纽带,它促进了我国各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构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的伟大贡献。在此次论坛上,诸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长城文化研究、长城精神推广进行的研讨交流,也将服务我省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为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在论坛主场区外的文创展示区,围绕长城主题推出的“十三关”主题积木、语音讲解棒棒糖、书签等,吸引着与会嘉宾和市民的关注。将长城符号与现代文化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的各类产品,代表了年轻一代对长城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全新理解。
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荣誉与梦想的万里长城,从历史绵延至今,已经成为刻写在每位中华儿女内心的坚实信仰。如今,在屹立不倒“万里长城”之外,我国又构建起了陆上长城、海上长城、蓝天长城、太空长城等多个领域的“现代化长城”。从“秦时明月汉时关”,到“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已内化成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优秀精神品格。守护坚韧不屈、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长城,也为全省上下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此届中国长城论坛除了举办学术研讨活动外,与会专家还将赴忻州相关县区实地考察长城,深入感受忻州及山西的长城文化,了解山西在文物保护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并为忻州市打造“长城两边是故乡”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建言献策。
当日,忻州市“长城两边是故乡”文化旅游季也同时启幕,并发布了以龙和褐马鸡为形象元素设计的忻州长城品牌形象——“忻忻”和“州州”。同时,忻州市还推出了多条忻州长城旅游精品线路,邀请国内外广大游客前来“打卡”。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