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张骞带领马队万里,打造了古丝绸之路。这条绵亘万里的古道成为了中国与古代欧洲贸易交流的纽带,延续千年,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贸易、历史财富。
2013年秋,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将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作为主题拉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融。十年后,2023年的10月17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北京举行,全新的古代丝绸之路已然赋予了全新的定义,“一带一路”成为了中国的开放窗口,打破了“天堑”的隔阂,已然变成了共同发展的“通途”。
就此,我们将围绕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到的一些关键词进行解读,借此找到属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明确我们每个“旅游人”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一:“一带一路”——“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从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思路后,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和合作局就开启了联盟合作。后疫情时代重新出发的旅游事业也逐渐复苏,2023年6月底中国政府与15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的144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这广阔的前景无疑为旅游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于是“一带一路”成为了旅游行业的一个强有力的品牌,通过深挖“一带一路”周边的历史文化,赋能旅游产品的强大内核,带动旅游线路的全产业链互动,进而吸引更多的国人通过“一带一路”的纽带走出去。
关键词二:合作共赢——“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峰会开幕式总结了“一带一路”的重要经验,强调“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于是这场“万人盛会”真正做到了见证友谊、谋求合作,共图发展,并未未来的蓝图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回顾十年的发展,“一带一路”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所经各国的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从贸易畅通、道路建设、民心民意等方面提供了保障及支撑。
这一切正助力了旅游行业的发展,拉动了旅游消费的提升。一是亚欧基础设施的建立极大的提升了旅游的通达性,公路、铁路、海路、空路的多重发展让消费者有了更大的选择;二是本着“合作共赢”的目标,各国签署的合作备忘录简化了签证手续,极大促进了出入境旅游的发展,在互通有无中拉动了旅游消费的占比;三是提升了跨省间的互动,打通了“丝绸之路”为沿线的内陆省份的旅游合作“脉络”,在组合打包中提供了更多的精品下路可能。
关键词三:双向文化交流——“广开言路,博采群谋”
“一带一路”沿线覆盖了80%的世界文化遗产,涉及了60 多个国家。翻阅历史,四大文明古国主要覆盖于亚欧地区,因此从历史底蕴中及文化脉络上,为文旅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能。
中国与共建国家共同创建了合作平台,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和美术馆联盟,成员单位达到了562家,囊括了72个共建国家的326个文化机构。结合2023年文旅分析报告中的“+文旅”的关键词,以及现有国人的旅游需求,研学游、历史游、文化游都引导着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心态式,在双向文化交流中将会趋导文旅的开发延续共同发展方向定制更有深度的出境游,同时也可挖掘国内资源引导国外的消费者来到中国感受文化,进而促进旅游的多元年发展。
关键词四:高质量——“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本次高峰论坛的主题,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高质量”这三个字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中国现在发展的首要任务;二是传递给世界的重要理念和战略。
作为旅游行业,我们也应全面贯彻“高质量”发展,将互联互通、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作为未来旅游发展的关键词,进行深入探索。例如“数字经济”的建设,现在的旅游行业“元宇宙+文旅”是大热的市场趋势,从数字博物馆的文化传递,到多样化的互动、“无边界”碰撞让虚拟与现实有了深刻的沟通。又如“绿色发展”的植入,可持续发展是全球遵循的主题,文旅更是让历史传承、文化互动、环保精神及“农业+文旅”的跨界创新无疑会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
过去的十年,在“一带一路”的引导下旅游的交流、合作、发展已经得到了飞速的跨越。展望未来的十年,我们期待着在“一带一路”的未来征途中为旅游注入新活力,让旅游的前景更为广阔。(山西财经大学硕士生校外导师 张静)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