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台下松涛如歌,十里枣乡激情飞扬。近年来,芮城县阳城镇党委、政府锚定芮城县委提出的1544工作矩阵,开辟赛道,奋勇争先,坚持党建引领,致力乡村振兴,践行千万工程,建设和美枣乡,天之润枣业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华兴、千户果合作社跨入国家级红枣专业合作社行列,创森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国家级养殖合作社,阳城镇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运城市乡风文明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一路高歌,行稳致远。
坚持党建引领,发力乡村振兴。阳城镇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第一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讲好农村专题党课,建强村级“两委”班子,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全镇党建工作锚定乡村振兴与民生福祉,做好发展规划与顶层设计,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力促基层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做强特色产业,壮大乡村经济。阳城镇依托物产丰富,特色明显的优势,因地制宜,加工业蓬勃兴起,全镇拥有各种类型的企业35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活力。
红枣产业做大做强。阳城闻名遐迩的屯屯枣面积多达3.8万余亩,红枣年产量4.5万余吨,产值1.5亿元。全镇探索出基地+农户+公司的发展模式,建设标准化红枣丰产示范园,实现了红枣生产的优质高产。全镇红枣加工更是风生水起,蓬勃兴盛,诸多红枣品牌产品扮靓市场。天之润枣业已然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华兴、千户果跨入国家级红枣专业合作社行列,阳城镇被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红枣成为全县六大地标产品之一,红枣产业为阳城的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阳城卤肉声名远播。始于清朝的阳城卤肉,历经数代人的传承和六十余道成熟工序的淬炼,硬是把一方卤肉做成了肉中精品,做成了餐饮名牌,成为当地十大特色美食名品。而今,阳城卤肉早已享誉黄河金三角广大地区,甚至在太原、西安、北京等地站稳了脚跟,卤肉店已有近300家分布于全国各地,每日消化生肉近3万斤,成为全镇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成为全县非遗产品的杰出代表。
苹果香梨树起标杆。适宜的土壤、气候,孕育了阳城得天独厚的优质苹果。全镇种植富士、秦冠苹果1万余亩,建设标准化示范园1200亩,烟富8号、10号成为当地高山优质苹果的标志。而全镇以宋记果业和丰欣农业开发为重点的苹果出口基地及加工企业就有7家,年出口苹果3万余吨。全镇的玉露香梨在全县率先兴起,目前栽植面积已近300亩,品牌影响广泛,示范效应显著。
养殖产业走在前列。全国最大的养殖企业温氏集团在这里建设基地,创森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国家级合作社。目前全镇养猪户有89家,年出栏肉猪近9万头;饲养肉鸡户有35家,年出栏42万只;养羊户151家,存栏近1万只;养蚕户已有多家,年产优质蚕茧400吨。伴随着养殖业的兴起,肉品加工产品及蚕丝制成品已享有良好口碑,成为全县的典范。
香菇花椒异军突起。全镇总投资1500万元的香菇种植项目已经建成10个大棚,拥有了近10万支棒菌,渐成规模之势。相关企业正准备再建10个大棚,同时建设现代化分拣车间与相关设施,以延展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而全镇的大红袍优质花椒生产也一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
淳朴民风文明新风。传承古朴民风,弘扬文明新风,增进民生福祉,阳城镇持续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坚持每月开展志愿服务。全镇“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在全县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他们持续推进移风易俗,节俭红白喜事办理,抵制高价彩礼,广泛评选“和美阳城人”、移风易俗文明户、五星级文明户,被树为运城市乡风文明示范乡镇。
全镇日间照料中心健康运行,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妇女“两癌”筛查全面完成,巩固脱贫成果,完善易地搬迁,实施沿山路修建改道扩建、新兴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亮化工程等系列乡村振兴新项目、好项目。一桩桩、一件件惠民举措得以落实,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生态优先文旅融合。整洁文明,井然有序,绿野平畴,风光无限。光伏发电蓝色海洋,蔚为壮观,风力发电十里绵延,气壮河山;依山傍河的阳城长期坚持整治镇村环境,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清理生活垃圾,规范街道秩序,致力植树造林,开展绿化美化,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美丽乡村屡屡绽放新颜。
美好生态环境催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位于阳城江口峪的宝玉台景区正在恢复重建,其开发建设已然迈出铿锵步伐;位于阳城的石佛寺景区景点与养生谷建设已初具规模,涵盖森林康养、休闲娱乐、山林度假、生活体验,已被树为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还有中庄村的抗战纪念馆、韩王村的烈士纪念碑,无不成为红色文化的鲜明印记。
热爱芮城,共谋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阳城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枣乡人民团结战斗,奋发有为,躬耕枣乡,造福一方,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致力乡村振兴,书写新的华章。
(文字 贺菊荣 张学晋 摄影 肖永杰)
来源:芮城县媒体服务指导中心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