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长者餐厅”里的幸福“食”光

发布时间:2023-09-11 09:02 浏览量:1

8月23日上午11时,偏关县新关镇高家上石会村的“长者餐厅”里,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的驻村干部王帅斌正在厨房忙碌着。看到78岁的村民高红罗进来,他赶忙出去招呼。


今年5月,高家上石会村的“长者餐厅”正式投入运营,专门负责村里广大老年人的吃饭问题,破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


从“舌尖”传递到“心尖”,


打造家门口的“舒适圈”


“高大爷今天怎么来这么早?”“过来打打下手!”和餐厅工作人员范文芳打过招呼,高红罗坐在她对面帮忙剥起了葱。


红烧排骨的香味儿逐渐飘满餐厅,前来就餐的村民慢慢多了起来,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很快淹没在村民们拉家常的话语中。


高家上石会村“长者餐厅”自开业以来,致力于为老年人打造家门口的“舒适圈”。餐厅每日提供三菜一汤,食谱科学营养搭配,兼顾老人个性化饮食需求,为行动不便、有送餐需求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餐厅餐费标准从3元起步,70岁(不含)以上老人每餐3元,60岁至70岁的老人每餐6元,60岁以下人群就餐,每餐15元,差价部分由财政及扶贫资金进行补贴。餐厅还同时具备“会客厅”“议事厅”“办事厅”等功能,设有新时代文明服务所、党群工作站、村级卫生室,老人们不用远走,就可以“一站式”解决各种问题。三餐四季供应不仅温暖了民心,更让村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孩子前两天打电话,问我一个人吃得好不好,我告诉他,放心吧!我天天在餐厅吃饭,这几个月胖了好几斤!”独居老人王招兰说。


多维度关照,


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餐厅从2022年底开始筹备建设,于今年5月29日正式开门迎客,开业当天就有30多个村民来餐厅就餐。运营几个月以来,日均就餐人数基本在15人左右。餐厅面积虽然不大,但我们配备了标准化后厨,并根据需要划分了就餐区、休息区、医疗区等,将餐厅打造成村民的第二个家!”


午饭过后,王帅斌带领记者参观起了“长者餐厅”。在休息室内,记者看到有4张干净的单人床,房间内配置了抽纸、充电器、饮水机,储物空间充足。休息室对面是卫生间和淋浴间,配备有洗衣机、清洁用品,还安装了扶手和助残设施,尽可能地为老人提供便利。


多功能、多群体、多元化,是“长者餐厅”的关键词。从多个维度出发,“长者餐厅”以广大高龄、独居、生活困难或失能及半失能老年人为重点服务群体,以村级党组织为运营管理核心,按照“政府引领、政策扶持、社会参与、老人受益”的思路,探索出“全村共治+村民互助自治”的基层公共养老路径。该村一方面吸纳村里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参与餐厅的管理和服务,鼓励村民参与事务决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餐厅“议事厅”的功能,通过村民互助,让共性问题在“一餐饭”中间得到解决。


在村集体主导、村民互助下,广大农村老人从服务对象变为乡村治理的“亲历者”和“决策者”,在养老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的同时,基层治理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丰富“菜单”,


提升乡村振兴的温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家上石会村虽然有204户,但常住人口只有120人,其中多数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老年人不愿离家跟随子女生活,而村里因为客观条件限制,又不具备建设老年公寓的条件。2022年以来,偏关县结合养老工作实际需求,强化政府兜底线、保基本的职能,以政府主导,帮扶单位共同参与,专项经费及县财政配套结合的方式,在高家上石会村试点建设“长者餐厅”。


偏关县委书记杨晓宏告诉记者,县里将餐饮服务、日间照料、医疗保障等功能作为基层养老的“基本菜单”,并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增试点、扩充内容、扩大照护范围,满足群众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多重需求。


“今年在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和忻州供电公司的帮助下,我们建起了梨果加工厂,计划把村里的梨果收起来加工成酥梨膏。到时候让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去做点简单的工作,再增加一份收入!”高家上石会村党支部书记高国珍介绍。


政府主导、集体参与、村民互助、共治共享,偏关县积极探索可复制、有效果、能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养老服务模式,让“长者餐厅”成为解决老年群众生活问题的“服务站”,“一餐饭”的温暖,从老人的“舌尖”传递到“心尖”,从而提升了乡村振兴的温度。


短评


希望把“长者餐厅”办得更好 


采访中记者发现,偏关县的不少村干部都在思考“长者餐厅”未来的运营模式。


餐厅运营需要符合市场规律,现在靠政府扶持,有相应的资金补贴,运营不会有问题。如果将来资金没有了,餐厅怎么办下去?


以高家上石会村的“长者餐厅”为例,按每日30人就餐计算,每人消费6元,餐厅日营业收入只有180元,仅靠这部分收入维系餐厅正常运转非常困难。“长者餐厅”的开设,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低价、可口的三餐,破解了基层养老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是被贴上“公益”标签的“长者餐厅”,显然不能将盈利置于首要位置。政府、资金、政策,离开任何一条,“长者餐厅”的发展都会出现难题。


如何能让服务他人的“长者餐厅”,不被“公益”标签束缚,在引得群众“叫好”的同时,自身走上收支平衡的良性发展道路?这个问题更值得政府和相关部门主动思考。


养老是全社会共同的话题,仅靠政府补贴餐费,解决场地问题和提供公益岗位等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地方政府应当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制定完善的扶持政策;同时引入相应机制,将部分服务推向市场,以市场倒逼餐厅服务水平和发展质量的提升,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此外,政府也要引导社会资本、公益机构等共同参与,为公共养老事业发展“造血”。


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社会公共养老事业的受益人。从这个角度来说,破解“长者餐厅”的运营难题,把餐厅办下去、办长久,也是在为破解我们每个人未来的养老难题找路子、找方法。


本报记者 畅雪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