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四动”重构教学关系
运城市明远小学的学生在教室做韵律操。 本报记者 杨永生 摄
本报运城12月12日讯(记者 欧志强 杨永生)12月9日下午,运城市明远小学四年级(6)班的教室里,小学生们正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各自在一张白纸上描绘着自己心中的冬天景色。“双减”之后的明远小学,每周一到周五的下午,每周六和周日的全天,安排了音乐类、书画类、体育类、语言类、科技类、阅读和思维训练类六个大类、18个门类,共计38个班级的社团活动课程,满足每一个学生在非文化课方面的成长需求。
今年是教育系统“双减”工作落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基础教育质量创新发展的关键之年。该校将校内减负提质作为“双减”工作的治本之策,积极探索“三学四动”模式,撬动课堂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三学”就是预学、共学和延学,老师们备课的时候要设计预学单、共学单和延学单。“四动”就是情境调动、工具撬动、平台互动和问题驱动,也就是在课堂设计和组织上,老师要通过情境复原、问题设计、工具选择和线上线下互动来重构课堂关系。
记者了解到,9月份开始,该校在遵循“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规律”这个一致性的基础上,发挥老师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探索“双减”的实践路径。在课堂改革中,明远小学的师生阅读能力建设已经迈进了顶层设计统筹、专业理念引领、优质资源链接为基础的快速和优质发展轨道;该校的作业改革已经实现了以阅读、体育、家务劳动为主要形式,并且确定了自主性、选择性、趣味性为主要特点的作业设计理念。该校“三学四动”课堂模式的深入实践,基本上达到了改变课堂观念、更新教师理念、重构教学关系的目的,学生的课后作业量大幅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