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运城大地处处弥漫着丰收的气息。在稷山县金满田合作社的晒场上,金灿灿的麦粒顺着输送带倾泻而下,崭新的烘干机正开足马力作业。这幅生机勃勃的丰收图景背后,涌动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山西省分行精准滴灌的金融活水。
近年来,邮储银行山西省分行立足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创新推出粮食产业链式开发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倾斜信贷资源配置、优化金融服务供给,为保障粮食安全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链式服务破困局:
从“单打独斗”到“全链赋能”
运城粮食产量占全省五分之一,其小麦产量更是独占“半壁江山”,“运城面粉”香飘三晋,但粮食产业链条上的经营主体长期面临资金周转难题。为此,邮储银行运城市分行创新推出“链式服务”模式,打破部门壁垒,将金融服务嵌入粮食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全链条。
6月20日,记者来到稷山县金满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姚旭云说:“最近我们大量收购小麦,幸亏有邮储银行的贷款支持,不然资金压力太大了。”记者了解到,该合作社自与邮储银行合作以来,从最初在小厂房进行作业,到2024年自建厂房、购买设备,合作社年收入也由最初的300余万元增长至1000万元。
据了解,邮储银行山西省分行创新“链式营销”服务模式,成立“三农”金融、普惠金融、风险管理等多部门协同的粮食行业专项工作组,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服务机制。
通过绘制粮食产业图谱,邮储银行山西省分行对全省粮食种植、收购、加工、仓储、销售等五大环节实施网格化管理,建立包含种粮大户、粮食经纪人、加工企业等在内的千余户潜在客户清单。截至目前,该行年内已累计投放粮食行业贷款近17亿元,惠及产业链上下游各类经营主体超千户,以金融活水精准浇灌“三晋粮仓”。
科技赋能提效率:
从“跑断腿”到“指尖办”
“现在贷款就像网购,手机点一点,资金当天就到账。”稷山兴斌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宇珍用切身体会道出邮储银行山西省分行科技赋能的成效。
从2016年首笔7.9万元“极速贷”起步,到如今依托“产业贷”获得200万元信用额度,该公司年收入已突破1500万元,购置的智能烘干设备日处理能力达百吨级。这飞跃的背后,是邮储银行“产业贷”的强力支撑。
邮储银行稷山县分行信贷客户经理宁晶告诉记者:“我们为每个产业集群定制服务方案,比如针对小麦收购季,专项开通‘绿色审批通道’,确保资金与农时‘同频共振’。”
针对夏粮收购资金需求“短、频、急”的特点,邮储银行山西省分行构建“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服务体系:线上主推“粮食收购极速贷”,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实现3分钟申请、10分钟审批、零人工干预的智能化放款;线下组建移动金融服务队,配备移动展业设备开展“送贷上门”服务。
金融浇灌育新机:
从“小散弱”到“链成群”
在金融活水的持续浇灌下,运城粮食产业正呈现“蝶变效应”。
稷山县闯林种植合作社成立才一年多,势头却很猛。2023年,30万元的“产业贷”信用贷款助它起步;2024年,合作社年收入就达到350万元;2025年又拿到100万元贷款扩建仓库、更新设备。“别看我们合作社小,一样能干大事!”负责人马闯林信心十足地说道。
这份信心,既源于金融赋能,也得益于政府配套支持——稷山县今年推进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36万亩小麦“一喷三防”工程,政策与金融形成合力。
据了解,下一步,邮储银行山西省分行将持续深化粮食产业链金融服务创新,围绕耕地保护、种业振兴等领域延伸服务链条,以金融之力助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在稷山兴斌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厂房里,新买的烘干机轰隆作响;在金满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晒场上,金灿灿的麦子堆成了小山。这些生机勃勃的场景,正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随着政策支持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升级,相信会有更多的粮企在金融“活水”的滋养下,迎来更大的丰收。
本报实习记者 刘迎春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