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如何做?大唐山西新能源公司(以下简称“新能源公司”)有一套自己的心得——以抓好重点项目谋划、重点项目推动、重点成果转化的“三个重点”为目标,以开展创新项目攻关、创新人才培育为载体,将一批以创新工作室为代表的职工技术创新平台打造成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提高职工技能水平的“练兵场”。
为保障创新工作室高效运转,确保取得预期成效,新能源公司强化组织管理,建立起工会搭台、行政支持、骨干牵头、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下发《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奖励办法》《科技创新重点工作任务方案》等制度,编制了项目任务书,明确项目申报、立项、实施、验收等全流程组织管理标准。聚焦核心业务,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探索实行重大攻关项目揭榜挂帅活动,广泛征集一线职工的创新需求,开展项目攻关和人才培养。
讲学践学“时刻在线”
“企业给我们提供了创新的平台,使我更有信心去创新改造,在创新中发挥自身作用。尤其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很有成就感。”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史春生一边说着,一边带领团队成员继续研究《线路缺陷治理》的攻关课题。
鼓励职工大胆进行创新,早已在新能源公司形成共识。技术骨干带头,引导职工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探寻现场设备管理、风险隐患治理等存在的不足与提升空间,提交相应的“硬措施”作为解决方法。
同时,该公司将“创新工作室”与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紧密结合,建立创效擂台、创效台账、“创新之星”等,每周一更新、每月一评比,让创新创效成为“焦点”,让职工看到“收益”。
成果转化“浮出水面”
“针对35kV集电线路故障率高,跳闸频繁,严重影响发电量指标的问题,我们研究提出了集电线路架空线路和电缆上分段装设故障信号检测装置的课题研究探索,迅速定位故障点,预计每年可减少损失电量约300万kWh。”史春生向笔者展示了他们的一项研究成果。
原来,从2020年开始,面对35kV集电线路跳闸频繁的突出问题,史春生组织技术骨干、团队成员四年来坚持开展线路跳闸原因的统计分析。通过把实际找到的故障点情况与故障录波和保护动作行为进行对比,掌握各类故障特征和规律,开创性地提出了“防风偏,防雷击,防断线”的“三防”方向,找准隐患易发生的部位,全面细致地开展徒步巡线工作,累计发现缺陷和隐患900余条,其中紧急缺陷50余条立即开展消缺。
此外,突出“一线一策”,编写有针对性的集电线路治理方案并认真实施。截至2023年7月,同比减少线路跳闸次数约23次。提出的《基于导线故障电流检测的35kV集电线路故障分段定位装置》获得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新能源公司QC小组的活动成果《降低集电线路跳闸次数》在近日召开的全国风电运维检修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发布会中荣获特等奖。
创新工作室“引吭高歌”
近年来,新能源公司找准电气故障的源头,从治理手段上开展技术创新。
针对密马鬃梁风电场35kV接地变压器兼做站用变引入雷电过电压,长期以来频繁发生雷雨天气站用电系统用电设备损坏以及危及人身安全的突出隐患,电气车间创新治理手段,实施站用变独立化改造彻底消除隐患;针对山区35kV配电装置因气候潮湿易发生绝缘闪络的隐患,提出并实施配电室安装除湿机的有效措施达到彻底治理;针对野外箱变电气故障频发的问题,提出箱变巡视维护的“六看六查”工作方法收到明显效果;实施团龙沟风电场避雷针接地装置隐患治理等重点技术攻关项目9项,彻底消除隐患,有效提高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减少主设备事故跳闸次数,取得显著效益……一系列面对现场的创新成果,真正让效益“浮”出水面。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在创新创效的路上,该公司将勇往直前,不断推动人才建设、制度建设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让创新创效持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释放新动能。
(郭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