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营造投资创业良好环境 激发经营主体创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3-09-12 08:53 浏览量:1

 


我省高度重视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将高标准市场体系作为抓好经济工作的“三个要件”之一。省委第十二届六次全会将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作为加快转型发展六大支撑中的首要支撑,指明了建设目标和前进方向。


9月11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省人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我省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优化商贸设施布局


畅通物流渠道


我省加快构建消费品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消费品市场体系,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加快集聚和优化配置。


发布会上,省商务厅副厅长李国荣介绍,省商务厅在加快构建消费品市场体系建设中,大力提升城市商业体系,健全完善县域商业体系,打造乡村e镇发展平台,多措并举恢复和扩大消费。


我省目前共打造出9条省级步行街区,评选出7个省级夜经济试点城市和18个省级夜经济生活集聚区,大力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城市覆盖率达到63%;确定39个县(市、区)作为县域商业建设行动试点县,新建和改造乡镇商贸中心142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33个、乡镇物流快递站点231个、乡镇集贸市场23个、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类项目9个;建成电商公共服务中心98个,建成物流配送中心83个,建成电商产品展示体验中心86个;实施“晋情消费·全晋乐购”2023消费提振年行动,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开展“幸福暖家”家居促消费活动,推动家电下乡和绿色智能家电消费。


健全用地供给制度


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水平


土地要素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省强力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锚定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高效的产业用地供给制度体系、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三个主攻方向,持续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水平。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赵晓华介绍,省自然资源厅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巩固现有统一市场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显化经营性用地的市场属性,创新推进国有经营性用地网上交易,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


建立高效的产业用地供给制度体系。持续优化要素配置,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了基础支撑,积极制定出台产业用地支持政策,鼓励通过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方式供应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对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国家支持产业、行业的,可享受5年内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过渡期政策;有效推动“标准地”改革,将环评、地震、地灾等7项区域评价全部纳入政府统一服务事项,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了土地要素配置效率。


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聚焦“批而未用”土地,强力推进“增存挂钩”机制,聚焦城镇低效用地,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逐步形成“需求带动增量、增量拉动存量、存量缓解增量、增存共促集约”的循环机制和良性互补,既让存量建设用地得到有效利用,又用产生的用地计划指标支撑全省项目落地需求。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加快推进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对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以及为我省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发挥着重要作用。


省人社厅党组成员、省就业服务局局长薛春生介绍,省人社厅积极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劳务协作和用工信息归集,方便有意愿外出务工的人员及时获悉岗位信息,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快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一网通办”步伐,扎实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动、高效率落实2023年省政府“公益性零工市场县县全覆盖”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截至8月底,全省117个县(市、区)均已建成零工市场,实现“公益性零工市场县县全覆盖”目标。公益性零工市场陆续运行以来,累计提供零工岗位9.3万个、服务零工7.5万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蓬勃发展,据初步统计,今年前8个月,全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新净增208家,比2022年底增长17.36%,延续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在政策规划和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建立了省级重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工作联系制度,制定了人力资源服务业月度调查统计制度,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专家库建设。同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级产业园创建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优化消费环境


解决居民消费后顾之忧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如何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郝建玉介绍,省市场监管局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优化消费环境等重大决策部署,聚焦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境,持续强化消费维权协同共治,大力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相继出台多项制度措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我省放心消费创建工作运行保障更加顺畅。加强消费纠纷快速处置,持续提升纠纷化解能力,目前全省已建立2000余个基层消费维权服务站,发展4000余家ODR企业入驻12315平台在线解决消费纠纷,鼓励引导14000余家线下经营者参与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活动,进一步畅通维权渠道,缩短维权周期,降低维权成本。强化消费维权制度建设,持续完善消费维权制度机制,着力构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治的消费维权新格局。


完善制度机制


夯实信用数据支撑基础


社会信用作为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保障。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杨韶欣表示,省发展改革委积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法治轨道,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夯实信用数据支撑,助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完成地方信用立法,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综合性、基础性的重要法规支撑,“信用山西”建设由此进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拓展信用信息归集范围,加大对税务、社保等涉企信用信息归集,已累计归集各类涉企信用信息4亿条。建成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山西省级节点,逐步扩大信用信息共享覆盖面。实施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扩能应用提升改造,不断拓展信用信息在信用监管、信用评价等领域的应用。对各项重点任务建立台账,实施月调度机制,在平台建设与共享交换、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本报记者 张剑雯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