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转型发展的赛道上,山阴县围绕传统产业焕发新机、特色农业实现增收、新兴产业增添活力等方面,走出了一条从“一煤独大”到“多业互补”的精彩转型路。
传统产业焕新机
初夏时节的山阴县,记者在中煤华昱冻牛坡光伏电站看到,一排排深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泛起涟漪,与远处轰鸣的煤矿井架构成一幅产业振兴图。这个装机100MW的新能源项目,是山阴县今年并网的3个绿色能源项目之一。
“过去井下矿工要扛着设备走几公里,现在智能采煤机远程操控就能完成。”山阴县能源局局长赵永胜指着新改造的智能化煤矿介绍。目前,山阴县已完成3座煤矿智能化改造,4座煤矿核增产能780万吨,让4000万吨的年产量有了“智慧大脑”的守护。随着苏晋山阴2×100万千瓦煤电项目开工,全县电力装机突破271.3万千瓦时,新能源占比已达52%,实现“绿电”反超。
特色农业促增收
在晋北高原的晨光中,薛圐圙村的虾农老李正将一筐筐活蹦乱跳的南美白对虾装车,这些“海洋来客”在黄土高原的陆基养殖池里安了家。
走进山阴古城食品专业镇,鹌鹑养殖户王大姐正将鹌鹑蛋加工成即食产品:“过去论斤卖,现在论克卖!”
“今年,85万亩粮田将产出3亿公斤粮食,新建的万头奶牛园区让鲜奶产量向30万吨迈进,60万吨牧草收储能力构建起‘从田间到牧场’的闭环。”山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郭正大介绍道。
这是山阴县特色农业发展的生动缩影。从“靠天吃饭”到“靠技生财”,山阴县正用现代农业的“金钥匙”,打开乡村振兴的“致富门”。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传统农区奏响了“特优农业”的富民交响曲。
新兴产业添活力
记者在晋北高原的工业园区里看到,超牌新材料的生产线上,一袋袋雪白的高岭土正被加工成高端复合材料。
据了解,今年,山阴县新兴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20万吨煅烧高岭土、8万吨陶瓷纤维、100万吨煤矸石资源化等项目相继投产,让曾经的工业废料变身“城市矿产”。更令人瞩目的是,中航若翼智能配电柜项目开工建设,规划中的无人机基地将让“钢铁雄鹰”守护矿山安全。
从“黑色经济”到“绿色智造”,山阴县用科技魔法“点石成金”。碳基材料在光伏板中重生,钙基产品变身环保涂料,就连最难处理的硫磺煤矸石也“变废为宝”。这座资源型县城,正以新兴产业为支点,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
本报记者 刘成根 通讯员 武丽伟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