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培训机构“火” 文体场所“热”

发布时间:2023-07-25 09:36 浏览量:1

孩子们在晶艺古筝艺术中心上课。本报记者 姚凡 摄 


“下半年孩子就上二年级了,暑假要好好练一练硬笔书法,报了一个月的集训班,学了十几天,确实有些长进。这个暑假你家孩子课程怎么安排?报了几个课外班?打算花多少钱?”7月17日,在太原市旱西关街的黄河教育城,两位家长交流着孩子的暑期规划。


7月份学生们陆续开启放假模式,“暑期计划账单”成为不少家长讨论的热门话题。连日来,记者走访了解到,不少家长给孩子制定的暑期计划预算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


“托管”“补差”“培优”,家长需求多


虽然已是暑假,然而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只有“暑”,没有“假”,前脚刚踏出学校大门,后脚就迈进了各种各样的暑期培训班,有的为了“补差”,有的为了“培优”,有的则为了“托管”。


“我们夫妻是双职工,老人身体不好,带孩子需要亲力亲为。平时上课还好,一到假期只能送去托管班。”家住省城羊市街的张萌女士告诉记者。


在羊市街泊学教育共享自习室,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是24小时沉浸式学习场所,可以自习也可以托管,一天的场地费用20元左右,托管一个月的费用是1260元,中午安排一顿午餐。暑假期间,参加托管的孩子明显增多。


文化课、艺术兴趣课、夏令营、室外拓展……暑期培训市场如同高温天一样“火力”不减,是谁“惹火”了暑期培训市场?


“孩子的语文成绩不理想,希望可以利用假期提升一下。”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之所以报语文班,一方面想巩固一下上学期学的内容,另一方面想扩展一下知识面,开学后孩子学习不至于太吃力。


走访中,记者看到,各类艺术兴趣课也比较火热。在一家乐器培训中心,一位孩子的家长说:“每到暑期,基本上都要‘破产’,古筝课、舞蹈课、游泳课,一个假期下来大概需要花费10000元左右。”


补知识、补见识、补特长、补体格……暑假几乎成了家长们给孩子“大补”的最佳时机,虽然随之而来的花销不断增加,但家长在“烧钱季”里热情不减。


书店学生增多,运动健身渐成时尚


记者走访省城部分书店发现,暑期到来,书店迎来不少学生。在解放路新华书店,前来看书、买书的学生络绎不绝。孩子们找到喜欢的书籍后,或席地而坐现场“充电”,或买回家细细品读。


即将升入初中的王兆兆说:“我比较喜欢看漫画书,上学期间没有时间看,假期里我每天都会来书店看漫画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7月份以来,到店学生增多,书店开辟出专区为孩子提供读书场地。


在假期各大书店人气爆棚之时,健身房、游泳馆等运动场所也成为学生们的“大本营”,运动健身渐成时尚。


在双塔西街一家健身会所,董女士为8岁的女儿报了游泳课,15节课750元。董女士告诉记者,很多家长会在假期给孩子报健身课,学习游泳就是一项不错的选择,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可以让孩子多掌握一项求生技能。


“与其整天在家里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不如让孩子走出家门参加体育锻炼。”家长樊瑞明告诉记者。


纯氧健身俱乐部万达店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为学生提供了优惠月卡、季卡、月卡,平均下来一个月两三百元,不仅可以健身,还可以游泳,7月份以来,报名的学生明显增多。


选择培训机构看品质,守护快乐假期


暑假是难得的空闲时间,不少学子利用这段时间去培训机构学习,提升自身技能。然而,社会培训市场良莠不齐,从消费者投诉看,一些培训机构存在着资质不全、虚假宣传、承诺内容不兑现、交钱容易退费难等问题。


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前要多做了解,特别是以小学生为主的兴趣班,如美术、卡通动漫、书法等培训班,要了解培训机构有无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市场监管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等资质证明。同时,谨防其利用格式条款,侵害自身合法权益。


为持续深入做好“双减”工作,省“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办公室日前发出通知,决定以“强化培训监管、守护快乐假期”为主题,开展2023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及“监管护苗”专项行动。


我省将利用网格化综合治理机制,动态完善隐形变异培训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员、重点网站等“四张清单”,对违规培训多发的商务楼宇、居民小区等重点场所进行管控排查,严防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开班、已注销培训机构继续开班、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培训机构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打擦边球”开展学科类培训等问题发生。


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提醒家长,暑假期间,既要快乐消费,也要理性消费。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要向商家索要并保存购物凭证和服务发票,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可以作为维护自身权益的依据。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积极与经营者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及时拨打12345、12315热线反映。


 采访札记

把促消费政策落到实处 


当前,正值暑期消费旺季,毕业旅行、亲子游、研学游等旅游产品纷纷上线,餐饮企业摩拳擦掌“吸粉”模式层出不穷,商场促销活动轮番上阵……太原消费市场正随“热”升温,暑期效应显现,消费活力加快释放。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进入7月份后,省城暑期消费市场热情高涨,产品供给丰富,各商家不仅优化消费场景,还营造全年龄段、全时间段、全领域消费氛围。例如,针对近日出现的持续高温天气,太原聚焦暑期消费推出多条举措,包括鼓励餐饮、旅游、影剧院、健身、文化、培训、娱乐等领域的企业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大力发展夜间经济。


当前暑期消费活跃,这与各项促消费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有关,也与广大商家积极投入有关。政府出资、平台支持、商户配合,形成了多元发力促消费的局面。


面对庞大的暑期经济蛋糕,太原市文化、旅游、餐饮等多个领域集中发力,为消费旺季造势。


“暑期经济”的本质是“综合经济”,不仅包括文旅餐饮行业,还包括零售百货、餐饮食品、汽车交通、连锁酒店、休闲观光农业等行业,如何从庞大的经济蛋糕中分得一杯羮,考验着政府和企业的智慧。


当然,发展暑期经济,消费安全不能放松。要积极营造安全、诚信、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严惩消费欺诈行为,及时发出消费风险预警。


  

本报记者 姚凡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