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苗圃大棚内,翁秀梅给新培育的蔬菜苗进行间苗。 本报记者 翁剑 摄
日前,记者在灵丘县东河南镇三合地村平人农场看到,晶莹剔透的西红柿挂满枝头。“我们种的西红柿在北京拿了大奖。”农场管理人员胡良宇说。据悉,近日,2025年京津冀鲜食西红柿黄瓜擂台赛结果揭晓,该农场选送的有机西红柿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中型果组一等奖、三等奖及大型果组三等奖。
联农带农,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2017年,经中国农业大学引荐,专注于有机蔬菜种植销售的北京平人农场到灵丘县考察,最终认定东河南镇三合地村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适宜发展越夏有机蔬菜种植。灵丘处于北京两小时经济圈,产品高效覆盖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太原等核心消费市场。2018年,平人农场与东河南镇燕家湾天宇种养合作社合作,创建了东河南镇有机蔬菜基地,拉开了灵丘县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序幕。
“创业之初,困难和挑战不少。当地农户认为有机农业不挣钱,参与积极性不高。农场稳扎稳打,首先以自有种植为主,摸索适合当地的种植技术与经营模式。”胡良宇介绍道。为打消合作农户顾虑,平人农场主动承担大部分成本,高于市场价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并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农户只需专注种植,极大提高了其生产积极性。
“实践证明联农带农模式非常成功,农场合作也从有机种植扩展到有机养殖。”胡良宇说。目前,三合地村平人农场占地110亩,拥有冬季暖棚10座、凉棚16座,全年生产有机蔬菜40余种,年销量14万余公斤,销售额200余万元。合作农户一个0.4亩的有机蔬菜大棚,一年收益约2万元。此外,该农场还吸纳22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2.2万元。
坚守有机标准,铸就卓越品质
有机蔬菜种植不是一句口号。平人农场严格执行有机标准,自行堆肥,坚持不使用化学农药与制剂。应对病虫害防治,尤其是白粉病、灰霉病、晚疫病以及蚜虫、潜叶蛾、茶黄螨等害虫,摸索出一套“平人特色”的全流程生态防控体系。
“以危害巨大的潜叶蛾为例,农场从种植规划源头入手,稀植增大通风、精准调控浇水、应用闷棚技术。严格执行番茄2—3个月轮作。全程严密覆盖防虫网,建立人工巡棚摘除病叶、手工除虫机制,辅以诱虫灯物理诱杀成虫。这套融合了预防、物理和生物干预的精细化管理体系,是农场番茄能在强手如林的京津冀擂台赛中脱颖而出的核心密码。平人农场西红柿凭借‘严格有机标准种植、出众的品质、浓郁绝佳的口感’,成为灵丘乃至北京市场的口碑产品。”胡良宇说。
擦亮有机品牌,辐射全域振兴
“‘平人西红柿’现已成为灵丘县有机农业领域的明星品牌,带动了‘福田喜柿’和‘铁皮西红柿’发展。”胡良宇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持续深化,有效带动了燕家湾、大北地、三合地3村农户从事有机种植及养殖业,‘灵菜’进京,解决了乡亲种菜难和卖菜难问题。我们还代销‘田脊梁’有机杂粮、张玉春有机蘑菇等。”
走进育苗大棚,眼前绿意盎然,被同事称为“育苗守护者”的“土专家”翁秀梅把大棚打理得井井有条。“看着菜苗茁壮成长,感到特别欣慰。这些菜苗除了基地自己种植,还销售给附近村民,帮助乡亲们解决买苗难和成活率低的问题。”翁秀梅说道。
“农场将建立长期性西红柿实验示范园,拓展种植区域,建立合作社及合作联社,规模化生产、销售高品质有机西红柿。建设西红柿加工厂,联合科研院校研发西红柿酱、饮料等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以现有基地为核心,将规模扩大到500亩,形成以有机西红柿为核心,集多样化蔬果种植、蛋鸡养殖及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完善合作模式,加强品牌建设,宣传‘灵丘有机’品牌,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大力吸引青年人才,构建有机农业循环体系,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助力灵丘乡村振兴。”胡良宇说。
本报记者 翁剑 通讯员 杨盘兴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