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中秋将至,和顺人总要想起“寒湖月饼”。寒湖月饼成了中秋节的代表食品。这是传承六代寒湖月饼的创始人郭氏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他更没有想到,寒湖月饼的技艺还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寒湖月饼外形古朴,用传统吊炉烧烤制作而成,是典型的北方纯手工制作工艺。2011年01月,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10月,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和顺的寒湖月饼原是寒湖村的郭氏开始做的,郭氏月饼传至今日,已有六代。传至第三代(即郭彦栋的老爷爷),在抗战之前村里很少有白面,于是几十户人家将面(荞面)、馅料集中起来,交由郭彦栋的老爷爷统一制作,于是在中秋节村里人就能吃上香甜可口的月饼。郭彦栋的爷爷郭凤梧,当时边开饭店边做月饼,用毛驴从邢台一带驮回来小麦,用石磨打磨成白面,用土炉烤制成月饼。当时人们头一年中秋先拿月饼,后一年秋收之后付给相应粮食,是“以物易物”,当时的人信誉很好。79年开始,郭凤梧、郭玉旺(郭彦栋的父亲),郭彦栋对月饼进行了改革。开始还是在寒湖村,给村里人做月饼,大伙儿5斤白面、5斤糖、5斤油凑在一块统一做。后来,做了好几年,出了名了,村里人走亲戚也送老郭家的月饼,于是外村人、城里人就经常说:“咱回寒湖买些月饼哇!”在无意中的口耳相传当中,老郭家的月饼就被叫成了“寒湖月饼”。 寒湖郭氏月饼主要是供中秋八月十五食用,现在平常也可以吃到香酥味美的月饼。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规模扩大和环保要求,过去用土炉烤制月饼已无法适应市场需要,相继更换为电烤炉和气化炉,既干净又高效。
山西经济日报记者 郝光明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