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耸的烟囱、老旧的厂房,到成为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新地标;从钢花飞溅、铁水涌动的重型炼钢厂,到充满活力的城市新空间;从机器轰鸣、窑火熊熊的老瓷厂,到独具魅力的现代文化创意街区……在山西,许多曾经的工业厂矿遗址,正经历着令人瞩目的华丽蜕变,完成了从工业“钝光”到城市“锐彩”的精彩转身。
太钢博物园的老式蒸汽机车和它背后的二号高炉。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我省拥有部门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煤炭、电力、钢铁、装备制造、轻工业等一应俱全。多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少工业企业从原址上搬迁,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见证着山西工业的发展历程,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我省积极探索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让这些“沉睡”的遗产重新焕发生机。
大同晋华宫矿国家矿山公园。
工业+文化
特色新业态彰显根基与底蕴
如今在我省,工业遗产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新业态。
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的前身是阳泉水泵厂旧址,再往前还能追溯到晋察冀边区的某军工厂。记者在该文化园看到,几十年的风吹日晒并未模糊它的特点。依托工业遗产资源,这里在设计上保留和延续了老建筑的原有形态、结构和工业痕迹,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生活和建筑元素。呈E字形的水泵厂铸造车间群被改造为阳泉记忆主题馆;清铲车间被改建为阳泉红色记忆和城市记忆的呈现场馆,展现阳泉创城历程;制芯车间被改建为城市书房,内设书吧、观景台、水吧、文化创意空间等,是省内首家工业风主题书店;机加工工厂一车间被改建为“一年又一年”主题展区,800多位普通人捐赠出刻有自己生活印记的物品,人民为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足迹如此直观,老旧厂房随之散发出全新魅力。
“晋华1919”园区则利用了晋华纺织厂旧址的文物建筑和文化元素,以文博创意产业为切入点,将老厂区活化新生,成为城市会客厅。园区内以原纺纱车间为基础,设立了晋华风云演艺中心,依托9个库房建成了“晋华in空间”,在旧机修车间设立晋华印象摄影基地,将欧式办公楼、新机修车间改造成晋华精品酒店。园区自2016年开放以来,日渐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娱乐的首选地,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而在高平市潞绸文化园,活化利用工业遗产的实践更是别具一格。潞绸织造技艺在2014年12月就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条织锦潞绸被,需要历经大小298道工序、375天才能完成,且全过程只能在那台同样是工业遗产的织造机上进行。有这样独一份的条件加持,2019年,潞绸文化园入选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园区内,60多年前由苏联建造的织造车间厂房及办公楼,至今保存完整,是见证高平市工业文明史的重要文物之一。这些建筑在被保护的同时,依然作为一线生产车间在使用,真正做到了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
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内的阳泉城市记忆主题馆。
工业+旅游
独特新魅力激活发展新动能
工业遗产的魅力在于其背后的故事,无数等待挖掘和考证的“遗珠”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也让我省相关产业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1989年开馆的中国煤炭博物馆,是山西工业旅游的先行者。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入了解煤炭的形成、开采、利用等知识,感受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晋华宫井下探秘游景区能够让游客穿矿服、戴矿灯、下矿井、坐矿车,在地下300米的采煤工作面体验、感受1.4亿年之久的侏罗纪煤系,集科普性、体验性、探险性于一体;东湖醋园则让游客近距离了解老陈醋的酿造工艺,品尝老醋冰激凌等特色产品,成为我省旅游热门打卡地。
走进位于太原市的太钢博物园,旧车间改造的厂史展览馆、太钢服役年代最长的2号高炉、太原现存最完整的梅花碉楼等工业遗存物映入眼帘。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西北炼钢厂,1949年后,这里先后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第一块热轧硅钢片等,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太钢博物园通过对这些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再利用,成为集展示、科普、观光于一体的工业专题博物园,让人们得以了解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太钢的辉煌历史。
与此同时,工业遗产与旅游研学的融合,让小游客们“行走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1898太原兵工厂文化产业园依托太原兵工厂建立,这里保留有不可移动的6处省级文物和17栋国家工业遗产建筑以及2万余种工业实物遗产。开园以来,该园展现了国防教育、军民融合、文化产业、休闲旅游四位一体的特色,承担起中小学生研学、企事业单位团建、主题教育等作用,成为传承工业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据统计,我省目前已拥有5家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山西,感受工业旅游的独特魅力。
“晋华1919”园区所在地——晋华纺织厂旧址。
工业+保护
好政策力促工业遗产连接过去与未来
老工厂焕发新生机,旧工业释放新动能,这些工业遗址成功转型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我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
《山西省旅游条例》和《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报告(2018)》先后明确提出要发展工业旅游。2019年,山西省工业博物馆联盟和山西省工业旅游联盟成立,为工业旅游发展带来了新动力。2021年,作为老工业城市的太原出台了《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的工作方案》,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同时,鼓励利用工业遗产相关资源建设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小镇(街区)、创新创业基地,利用5G、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展示工业遗产的历史故事。
目前,全省27个工业旅游地被评为国家A级景区,6处工业文化遗产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去年年底,省工信厅还公布了5处省级工业遗产。从历年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和示范基地的数量上看,山西入选的数量均高于各省平均数。
潞绸文化园内,外国游客“沉浸式”体验潞绸非遗文化。
省工信厅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作为资源型地区,积累了丰厚的工业遗产。未来将继续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大对工业遗产相关产业的专项扶持,打造一批工业文明保护传承新载体和工业旅游互动体验新场景,构建工业遗产融合发展新格局。
老厂区的建筑风格,折射了时代的特色;旧机器的使用痕迹,铭刻着时代的印记;档案里的记载,留存着发展的足迹……这一切,无疑都是宝贵的财富。如今,通过创新的保护利用模式和多元的融合发展路径,这些工业遗产正重新焕发光彩,成为我省转型发展的新动力。相信未来持续探索出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新方法和新路径,将让这些工业文明“遗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本报记者王蕾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