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援疆教师李临景,把古诗词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自古以来,晋疆两地紧密相连,情谊深厚。从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到晋商驼队不畏艰辛、西行求索的传奇,两千多年的时光里,两地人民携手并肩,共同绘制了一幅幅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壮丽画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3团学校援疆教师冯莎,为准备下学期课程,暑假期间也没有回家乡度假。
岁月流转,时光变迁,但不变的是那份手足情谊。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援疆工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两地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情谊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现为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为新疆昌吉州艺术剧院培养戏曲表演人才。
搞好援疆工作,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关键。2023年以来,山西援疆资金80%以上投入民生、用于基层,使基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晋康小学、晋康幼儿园、晋博幼儿园、五家渠市军垦南路社区幼儿园,有效改善了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新建222团职工医养综合中心项目,满足了团场职工健康养老服务方面的需求;新建12个党群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了受援地党群服务阵地全覆盖。新建北塔山牧场晋北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改建阿克陶示范区公路,助力乡村振兴……
山西“国医堂”的特色疗法在新疆各族群众中口口相传、深受欢迎。图为援疆专家正在给患者进行中医治疗。
挂满诊室的一面面感谢锦旗,是对山西援疆医生最大的奖励。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一批批援疆干部和人才奔赴边陲,挥洒青春热血,持续推进民生援疆、产业援疆、教育医疗援疆、文化润疆。十几年来,山西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和人才从汾河之畔来到天山脚下开展工作。
援疆医务工作者李鹏,现担任昌吉州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扎根边疆,心系患者。
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222团工作队负责人在山西援建的职工医养综合中心项目现场进行勘查。
“是援疆医生救了我的命”“是李大夫救了孩子的命”……在对患者的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这样的话。在援疆干部和人才队伍中,医护团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不懈努力,山西援疆医疗专家建立了8个工作站和12个专家工作室,推动70多项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组织开展义诊活动,让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受益群众达8万余人。尤其是山西“国医堂”的特色疗法在新疆各族群众中口口相传。医疗团队发挥“组团式”医疗援疆经验,搭建起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4名援疆医生接力第六师医院肛肠科、3名新生儿科医生帮扶昌吉州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科,累计接诊600余例,整体带动了当地科研能力和医疗水平双提升,为受援单位的医疗卫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援疆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研制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图为担任新湖农场副场长的援疆干部许雯(左)正在为客户介绍产品。
教育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在全力打造优秀教育平台、增强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师徒结对、送教帮扶等形式,助力受援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好教师团队。“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77名山西援疆教师与220名当地教师结成“一对一”“一对多”对子,开展“传帮带”活动600余次、讲座110余场次、公开课1240学时,受益人数4000余名。山西援疆教师们躬身耕耘,与当地教师、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师生谊”。
在山西援建的一处养老机构里,担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2团副团长的援疆干部魏欣(右)与当地干部一起检查消防设施。
依托山西部分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优势,激活产业援疆发展动能。通过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和有关部门牵线搭桥,山西企业积极参与当地经济建设。2023年10月,山西蓝焰控股与昌吉州国投签署《煤层气产业勘探开发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新疆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带动了新疆煤层气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在一系列商业对接活动中,山西平遥煤化铁路专用线、大型焦炭洗选项目、生态文化旅游等项目纷纷签约落户。晋商精神在新时代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7月12日下午,来自山西农大棉花所的援疆专家张安红(右)正在为棉花授粉。
展望未来,晋疆两地将继续携手并肩,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新篇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这份跨越时空的情谊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多力量。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