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聚焦2022山西“两会” | 山西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发布时间:2022-01-25 00:00 浏览量:0

山西经济日报记者 王佳

今天上午,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5位政协委员聚焦“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大会发言。省政协主席李佳出席。省委副书记商黎光,省委常委、统战部长、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徐广国,副省长汤志平应邀出席,听取大会发言。

会上,省政协委员王宝俊、高波(特邀界)、卫忠平、宋新梅、孙祥林、景普秋、任建国、高波(体育界)、冯玫、张放陶、谢刚、贾林海、梁博、郭颖、陈旭忠代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或本人发言,分别就发掘固碳潜力助力“双碳”目标、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双碳”目标下大力发展我省能源数字经济、深入开展“河汾文化”研究、做好农业保险助力乡村振兴、加强人口集聚、聚焦产业优势规范特色小镇有序健康发展、提升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建设、打造道地优势品牌实现中药材产业新发展、深入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让“放心午餐”惠及更多家庭、整合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全产业链条建设、进一步推动国企做强主业、率先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打造“数字引擎”进行大会发言。委员们立足我省实情、发挥独特优势,围绕以上话题指出困难不足,深入剖析原因,提出真知灼见,充分展现了省政协委员在人民政协这个大舞台上扛起责任担当、回答“时代之问”,积极为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的炽热情怀。

省政协委员高波: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促进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山西省绿色金融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阶段,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政银联手、共同发力,推动绿色金融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建议:

一、转变发展理念,进一步夯实绿色金融发展基础。金融机构应紧盯“双碳”目标,围绕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和能源革命改革试点要求,加大对“五大基地”、“六新”领域和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分类施策,在有效控制“两高”项目信贷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且信用状况良好的煤电煤炭企业,尤其是保供企业的绿色转型发展给予合理支持。

二、加强政策协调,积极推进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共同发力。用足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绿票通”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大力支持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发展。发挥财政政策引导激励作用,建立由财政出资或鼓励企业联合投资的绿色产业基金或环保基金,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投融资服务。发挥好山西国投绿色能源发展基金作用,推动国有资本积极布局绿色能源领域。建立绿色信贷奖补机制,为绿色信贷提供贴息及风险补偿,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三、健全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协同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围绕《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引导主承销商加强绿色债券的营销与市场培育,支持更多的绿色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出台绿色企业上市扶持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优先上市融资,支持已上市并具有绿色转型潜力的传统企业增发优先股和配股。大力发展绿色保险,鼓励创新绿色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

四、完善绿色金融工作机制,多策并举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尽快出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支持全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指导意见》,对全省绿色金融发展作出统筹安排。围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票通”、绿色金融衍生品等业务,充分发挥绿色金融主办行的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提升绿色金融整体水平。发挥好绿色金融评价结果的激励约束作用,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

省政协委员王宝俊:

发掘固碳潜力 助力“双碳”目标

实现“双碳”目标的途径不是一刀切地“禁绝”碳排放,而是通过技术进一步解决碳排放。根据我省碳排放和资源现状,提升碳基能源转化系统的效率是“双碳”目标的基准面,同时需要从生态系统碳汇、延长碳循环周期、CO2的绿色利用等低碳零碳消碳技术和先进碳管理能力等方面同时发力。为此建议:

一、优化植被结构,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以水定林、合理密植、乔灌草相结合,构建低耗水高碳汇植被生态系统。对我省现有退化林进行碳汇功能评估,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抚育和改造方案。在水分条件较好的边际土地、河流湿地,种植能源植物、高品质纤维原料植物,如水分利用效率高、固碳能力强的芦苇、荻、巨菌草等,作为生物质原材料,延长碳循环周期,形成新的“碳封存”方式。

二、发展“负碳经济”,推动“工业固碳”产业。低成本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可以将CO2资源化利用,产生经济效益,实现“碳中和”。进行CO2矿化减碳,充分利用我省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的尾矿砂和工业废料中丰富的镁、钙等资源,矿化CO2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

三、发展“富碳农业”,推动“农业固碳”产业。建议高碳排放企业安装CO2收集设施,进行初级加工和储存。设立“富碳农业”示范工程,建立CO2收集、运输、利用技术标准,设立富碳农业产业链和设立“富碳农业”专项扶持基金,推动农业固碳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探索建立碳汇交易市场,畅通企业参与碳汇渠道。建议在电力、焦化、冶金等碳排放重点企业和林业碳汇部门之间设计合理的碳汇交易模式。对于纳入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企业,严格监管碳排放履约责任,一旦达到排放限额,要求企业利用碳汇减排项目抵消超额排放,作为其经济发展空间的补充。此外,不断丰富碳汇项目内容,将碳汇项目从森林碳汇扩展到草地碳汇、耕地碳汇、湿地碳汇、地质碳汇等领域。

省政协委员陈旭忠:

率先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打造“数字引擎”

近年来,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是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以数字经济为牵引,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有利于推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强势起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

率先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打造“数字引擎”,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具体如下:

一、加快打通信息“大动脉”。统筹布局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在经济区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二、加快打造数字交通体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打造集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式数字交通体系。利用数字交通体系,把经济区内沿线开发区、重要工业集聚区、城镇生活区连为一体,形成生产生活便捷有序的综合性开发示范区。

三、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建设,鼓励支持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流程再造、智慧应用等,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通过整合平台资源,抱团形成合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发力,实现企业集群发展、产业裂变,提升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加速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融入京津冀、服务雄安新区的能力。

四、加快新兴产业数字化领跑。充分发挥经济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中北大学半导体学院、半导体产业创新研究院、半导体学院就业实习基地等产学研优势,加速引入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打造太忻科技走廊经济带,形成数字产业为龙头、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五、加快文旅康养产业数字化提升。在经济区范围内市区、县域及主要旅游景点核心区域实现5G网络全覆盖。通过数字技术,推动区域内资源高效融合。打造以五台山和晋祠领衔的国家级旅游胜地、以太原古城和忻州古城领衔的古城经济圈、以沿线乡村旅游示范村组成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建设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聚合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