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经济日报记者 马永亮 通讯员 马国强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均明确要求要推动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何为“三保”,就是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这关系到政府履职尽责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维护经济运行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压舱石”。
2021年,省财政厅全面落实国家坚决防范基层“三保”风险的政策导向,采取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建立审核监控机制、加强民生支出管理等措施,切实增强基层“三保”能力,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确保每个县区都能“正常过日子”
隆冬时节,塞外群山环抱中的灵丘县格外寒冷,但该县偏远乡村的832名中小学生却感到无比温暖。因为2021年县里在撤并后的学校实施了义务教育校车工程,购买了8辆校车,规划运行了18条路线,基本解决了这些学生上下学难的问题。
灵丘是一个典型的依靠上级转移支付的经济薄弱县。2021年,该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有2.1亿元,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高达22.76亿元,自给率仅为9.23%,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民生项目难以保障。
“财力下沉政策的实施,给‘三保’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对于我们这些财政困难县来说,这无异于雪中送炭,义务教育校车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日前,灵丘县财政局副局长孟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2021年,省财政又将10个财政困难程度较高和保障能力相对较弱的县区列入审核范围。全省纳入审核范围的县区数量达50个,占全省县级总数的43%,较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
为进一步提高财政转移支付分配的科学性、规范性,省财政完善了《省对市县均衡性转移支付管理办法》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和阶段性财力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此外,省财政不断加大对县级财政奖补政策力度,明确规定,“十四五”期间,对县级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开发区全部行业实行税收奖励,统一由“环比增量”调整为“定比增量”。财力下沉力度进一步增强。
截至目前,省财政统筹中央财力和省级资金,已下达市县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财力性转移支付781.91亿元,比上年增加92.78亿元,增长了13.46%,资金分配持续向脱贫县倾斜,有效缓解了基层财政收支压力,增强了基层“三保”托底保障能力。
确保每笔资金都能“全流程监控”
岢岚县是人口小县,资源匮乏,收入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完成16亿元,财政收入仅占财政支出的12.5%。
“我们按照省厅的要求,将下沉财力更多地用于教育、社保、卫生健康等关乎民生的支出。2021年教育支出占到了财政总支出的1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到了14%,卫生健康支出占到了5%。”岢岚县财政局局长李新旺说。
近年来,省财政不断完善“三保”预算审核监控机制,按月统计分析“三保”预算支出和执行、债券还本付息、库款管理及财政暂付性款项消化等重点财政运行情况。
省财政厅预算处负责人说:“我们结合全省财政运行监测数据,指导和督促基层财政部门严格‘三保’预算执行、直达资金使用和债券资金管理。在此基础上,科学管理债务限额、精准调度库款,支持基层提升保障能力,切实兜牢‘三保’支出底线,确保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岢岚县城边上的坪后沟村,由于易地搬迁政策的实施,人口规模扩大,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垃圾收集处理成为一大难题。2020年开始,县财政通过直达资金和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先后安排2400万元,实施了“县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彻底告别了该县无垃圾处理和消纳设施的历史,保护了水源环境,有效减少了垃圾堆放带来的蚊蝇鼠害和疾病传染。坪后沟村民王新说:“这个项目对保护我们居民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是真正的贴心工程。”
确保每项工程都能“让百姓受益”
为切实织紧织密“三保”制度笼子,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省财政厅制定了增强民生政策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措施,强调市县政府要建立新出台民生政策事前评估机制和事后评价机制,全面准确地核算财政承受能力,防止口惠而实不至的“空头工程”,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半拉工程”,确保老百姓从每项惠民工程中真正受益。
据介绍,民生政策事前评估机制,就是严格把控拟出台民生政策关卡,全面分析拟出台民生政策对当地财政支出的当期和长远影响,确保民生支出更加贴近财力实际。民生政策退出机制,就是结合现行绩效评价办法,逐步扩展民生支出的弹性,对不符合设立目标、现阶段不具备实施条件以及执行存在财政风险隐患的民生政策及时清理退出。
灵丘县投资1837万元建设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目前已完工入住。该中心主任李海贵说:“以前办公环境差,设备落后,导致很多工作无法开展。这次投资建设的妇幼保健中心,可以对辖区内妇女、儿童保健情况进行监督、监测,掌握儿童发育、营养、流行病发生及妇女‘五期’保健情况,有效满足全县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医疗服务需求。”
财力下沉也使岢岚县神堂坪乡团城村人畜分离项目得以实施。2021年,县财政拨款270多万元,扶持该村建设了2100平方米猪舍和200多平方米的管理用房,实现了管理用房和猪舍的分离。“我们村环境优美,将原来的办公用房改造成民宿和农家乐,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我感谢党!感谢党的惠民政策!”该村山神庙生态养殖场负责人谢海军高兴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