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下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举行“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七场发布会,同时也是省民政厅专场新闻发布会。省民政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民政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省民政厅厅长郑红介绍,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民政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在山西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各项民政工作取得新的发展和进步,为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织密织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强化使命担当,忠诚履职尽责,对困难群众格外关注、重点关怀、精准施策,着力构建制度健全完善、运行高效顺畅、服务便民惠民、保障有力有效的社会救助体系。2012年-2022年,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38.7亿元,全省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628元和496元,分别提高1倍和2.3倍,114.5万城乡低保对象、13万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52.8万脱贫人口通过社会救助兜底,共享到改革发展成果。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需求。十年来,我省老年人口增长226万。加大政策创制力度,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省市县乡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省政府将社区养老幸福工程列入民生实事,全省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8120个,其中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000余个。全省养老服务逐步从重机构设施建设到重高品质发展。
健全“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完善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服务机制、改善服务设施、扩大服务供给、补齐服务短板、规范居民自治、壮大人才队伍、提升信息化水平,探索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基层治理发展路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坚持培育和监管两手抓,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建立“横到边、纵到底”、职责分明、上下联动的社会组织党建管理体系。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流程、压减材料、压缩时限,稳妥实施行业协会商会等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全省共有社会组织19449家。圆满完成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出台综合监管办法。
稳步推进区划地名工作,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聚焦解决中心城市“城郊矿区”“一市一区”问题,优化乡级政区规模结构和小城镇空间布局,先后完成大同市、长治市、晋中市市辖区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朔州市怀仁县撤县设市、晋城市泽州县驻地迁移等行政区划调整事项,有序开展了撤乡设镇、撤并乡镇、乡镇改设街道等乡级行政区划调整。
深入推进殡葬综合改革,全面加强社会事务工作。省委、省政府将殡仪馆建设纳入省级重点工程项目推动,殡葬综合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新建、改建90个殡仪馆今年全部开工,建成后将实现殡仪馆县级行政区域全覆盖。积极推动488个县乡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建设。婚姻登记机关服务窗口全部配备智能化终端,为群众提供高效、规范的婚姻登记服务。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并实行动态调整,改善63万残疾人基本生活。
扎实做好儿童福利工作,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十年来,儿童福利保障对象从孤儿拓展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保障内容从基本生活保障拓展到康复、医疗、教育等综合保障。建立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省集中和社会散居养育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720元和1145元。11个市、74个县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347个乡镇设立未保工作站,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实现乡镇、村居全覆盖。
积极发展慈善和社会工作,为保障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力量。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浓厚氛围逐步形成,作用逐步凸显,去年10月我省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后,全省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7.36亿元。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管理更加规范,服务内涵进一步丰富,全省注册志愿者达到423万人,志愿服务队伍4.2万个,志愿服务项目7.3万个,累计服务时长2594万小时。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在全省全面推开,已有612个乡镇(街道)挂牌建立社工站,900余名驻站社工开展服务,让民政服务更精准有力、更有温度。
落实法治政府建设责任,不断提升民政依法行政水平。充分发挥法治在民政事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十年来,先后出台5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70余件行政规范性文件。2021年以来,我省民政地方立法进程步伐加快,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出台,殡葬管理条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等列入省人大立法项目并有序推进,我省民政事业发展的法治基础进一步夯实,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升。
新时代我省民政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踏上新征程,省民政厅将紧紧围绕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持续谱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