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石楼县立足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政府主动引导,强化三级联动,规范行业管理,制定完善标准,拓宽托管服务领域,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山区农业生产托管新模式,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提高了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石楼县位于吕梁山西麓,境内沟壑纵横、梁峁成群,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针对土地支离破碎、耕种方式粗放、农业产出效益低、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实际情况,石楼县通过探索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种地难以及移民搬迁后空壳村土地撂荒等问题,增加了农户收入。2020年,共完成托管面积11.3万亩,占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的1/3,辐射带动农户4000余户,户均节本增收1000余元。
一、政府主动引导,强化三级联动
把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组织领导,高点定位,扎实推进。县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涉农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指导意见》《石楼县农业生产托管资金管理办法》《石楼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管理验收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抽调相关部门业务骨干建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乡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主动对接服务主体,乡、村两级明确专人,进村入户点对点服务,组织服务主体、农机手、农户三方互签托管协议,全面验收后上报县托管服务中心,抽检后拨付补助资金。每村明确一名托管员,协助做好政策宣传、合同签订、审核、验收及沟通联络等工作,打通托管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规范行业管理,制定完善标准
参照相关行业标准,结合石楼县实际,制定《石楼县农业生产托管农机作业质量标准》,确保托管从实施到验收各环节都有标准可依。
一是定标准,科学规范运作。定托管内容,根据群众需求,推荐种植作物品种,明确作业标准、服务价格,群众自行选择。定托管地域,对旱垣地、川坝地、梯田地,重点开展以机播、机收、秸秆还田、深松深耕为主的托管;对红枣、核桃经济林地,重点开展以整坑、防治、修剪、采摘、销售为主的托管;对移民搬迁村闲置土地,优先开展“点餐式”托管。定补助标准,按照“突出重点环节、逐步引导规范”的原则,用足、用活政策补助资金,参照各环节的市场费用补助35%,农户只需支付扣除补贴后的实际服务费用。对实施整村托管的服务主体,资金由村委验收后直接拨付面向分散农户开展托管服务的,由乡、村两级全面验收后资金直接补助到户。
二是优服务,全程跟踪保障。技术保障上,邀请市级专家评审选定10家服务主体,确保每个乡镇都有本地服务主体,都能因地制宜开展服务。每年春季组织农经员、服务主体、农机手等进行专题培训,保证从业人员素质。物资保障上,各服务主体积极购置、整合专业农机具,县托管服务中心协助搭建农资供应平台,为委托农户联系提供质优价廉的农膜、种子、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降低了生产成本。资金保障上,县财政不统筹、不整合,确保农业生产托管资金足额专款专用。
三是强监管,规范行业行为。建好监管平台,试行安装智慧农机监管系统,通过PC客户端或手机App,实时监控机械作业情况、统计作业数据。督导安全运行,要求所有农机具必须证照齐全、所有农机手必须购买工伤保险,确保安全生产。严把服务质量关,组建县级托管服务督导组,每周对各乡镇托管作业情况进行实地抽查,及时通报抽验情况,对存在问题的服务主体要求立即整改。加强服务主体管理,县农经服务中心全面确认登记服务主体农机配备、制度建设、财务管理、档案资料等基础情况,确保服务主体管理到位、规范运行、农户满意。
三、拓宽服务领域,探索“托管+”模式
石楼县立足本地农业生产实际,不断拓宽服务领域,积极探索开展各种“托管+”服务,努力使农业生产托管成为优化农业资源结构的耦合剂,成为促进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催化剂。
“托管+旱作农业。”引导农民大面积开展土地深耕作业,推广渗水地膜技术,跟进农资统购配套,提高单产水平。灵泉镇板桥村4000亩渗水谷子全部由服务主体统购农资,并开展深松、机播、覆膜、无人机飞防、秸秆还田、机收等全托服务,谷子亩均增产40%。
“托管+集体经济组织。”鼓励村集体主动参与农业生产托管。裴沟乡马家山村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全村225户的4600余亩承包地折股量化后,入股到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和托管服务主体联合全程托管,种植谷子、玉米、高粱等作物。2020年,仅谷子总产值就达到208万元,村集体稳定增收5万余元,农民户均收入8000余元,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
实践证明,农业生产托管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通过托管,合作社向厂家批量优惠采购农资,每亩地可节省种子、肥料费用15元,同时亩产量平均增加15%左右。以玉米种植户为例(户均10亩),托管后的玉米种植成本亩均下降15元左右,亩均增产60公斤,按照2.4元/公斤保底计算,亩均增收144元,农户当年户均增收1600元。
二是解决了农民“后顾之忧”。通过托管,不仅解决了因农村“空心化”导致的土地撂荒问题,而且使外出务工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安心在外务工,实现务工、种地两不误。
三是有利于农业绿色生产发展。通过秸秆还田作业,有效解决了当地秸秆焚烧问题,增加了土壤肥力。通过残膜回收作业,可清除残留地膜对环境的污染。通过无人机植保作业,实现了绿色防控病虫害。
四是推进了农业“提档升级”。在托管政策的带动下,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仅2020年全县就新增各类农机设备200余台。同时,通过托管,打破了小农户分散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