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在“融合发展”中实现“蝶变”——解码介休坂地村的振兴崛起之路

发布时间:2022-07-04 00:00 浏览量:0

7月中旬,介休市绵山镇将隆重举办首届农村消夏文化节,举办地点就选在该镇坂地村。


作为山西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村,坂地近年来把文章做在“融合发展”上,功夫下到“精心打造田园综合体”中,随着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治理结构、壮大集体经济等一系列有效举措的落地实施,坂地这片热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回乡创业,富有地域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的乡村产业正在这里生根成长。

从一个行将消失的村庄,到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坂地的崛起之路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国家战略带来发展契机


6月的坂地村,天蓝水碧,草木葱茏。村口花圃中间一块标志性的大招牌“寻梦乡愁,魅力坂地”格外醒目。沿着街巷一路向前,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愁、淳朴的民风,以及一个现代化新农村的无限活力。

但仅仅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种让人唏嘘的模样。

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以前的坂地污染严重、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坂地、吴家山,洗脚水还要做了烩烩饭。”一句民谚成了坂地落后面貌的真实写照。

“村里留不住人,有本事的都往外面跑。外面的姑娘不愿嫁进来,本村的姑娘都想嫁出去,小伙子们找对象都成了难。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使这个本来人口就不算多的小村子,人口越来越稀少。如果不是乡村振兴的好政策,这也是一个必然要消失的村。”谈起过去的坂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温锦滨感慨地说。

温锦滨是土生土长的坂地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介休市金泉集团总经理,是当地的能人。坂地村承载着他儿时的记忆,眼看村庄没落,他心急如焚。2000年,温锦滨毅然回乡挑重担,扛起振兴坂地的历史责任。

要让一个资源禀赋并不好的小村庄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实现突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温锦滨一直在寻找适合坂地的发展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坂地村带来绝佳的发展机遇。”温锦滨认为,距离介休市区仅3公里的区位优势和优美无污染的自然风光是未来城乡发展的稀缺品,如何开发这种优势是坂地村的发展方向。

要建设美丽乡村,必须首先从改造基础设施开始。坂地村依托金泉集团的资本优势,2018年投入1300余万元,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与此同时,温锦滨带领村“两委”和企业的干部,到全国各地参观取经,先后到汾阳的贾家庄、陕西韩城的党家村、马嵬驿、咸阳的袁家村,浙江安吉的余村、乐清的鲁家村、杭州的莫干山等地参观学习,为坂地找差距、寻出路、谋发展。

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坂地村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全部用上卫生无害化厕所,全村下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外墙全部加装保温材料,补齐了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行路难、供热难”等问题。还借助国家“小康电”政策,整村完成“煤改电”,成为晋中市“煤改电”第一村。 

在全方位改造提升村庄设施的同时,村集体集约整理出110亩经营性建设用地,新增耕地面积160亩,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夯实了基础,特别是让村民得到了最大的实惠:整村改造之后,每户村民的住房平均升值3万元以上;“煤改电”每户每年可节约燃煤费用1000余元;妇女冬季不用生火烧煤,可增加半年的务工收入近万元。

 

“村企联建”打造田园综合体


过去的坂地村老百姓不富,村集体太穷。发展富民乡村产业,让老百姓有活干、有钱赚,才能把人留住。温锦滨认为,打造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深化集体产权改革、盘活资产资源、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在实践中,坂地村立足村情,以“能人带头、村企联建”为抓手,撬动工商资本“上山下乡”,走出了一条“工业反哺农业、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按照“村企联建”的模式,由金泉集团出资成立农业公司,先把村民的耕地、林地、本村及周边村的“四荒地”,集中流转和承包下来;再通过土地综合整理、农田标准化改造、煤矸石治理等项目,把零零碎碎的“小块”土地,整合成平平整整的“大块”园区,并利用畜禽粪便改良土壤,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目前,该村农业规模经营和果树、中药材等连片种植面积达到300余亩;园区内设有民宿院落4处、“农家乐”标准化配套3处、水景垂钓园1处,农耕博物馆、党史馆及文创场所7座,游客接待中心1处。

一方面,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大力推动转型发展。该村对腾退的30余亩旧厂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投资60万元修建了占地两亩的休闲公园,剩余部分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厂,促进生产链、加工链的融合。另一方面,激活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和旧居资源,发展乡村民宿。该村对村民自愿退出、闲置不用的宅基地,先对地上建筑和附着物进行评估,由村集体折价购买;然后利用集体整理出的耕地,以3倍的面积置换村民的宅基地,再以每亩每年350元的价格流转到农业公司;既保证了村民不吃亏,又让废弃的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目前,坂地村已经着手对村内旧居、农家院落实施“三串十院”民俗改造,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传统窑洞民居风貌,以乡愁打造乡村特色旅游。

“如今的坂地村,现代庭院、休闲广场、文化长廊一应俱全,大大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实现了村庄‘颜值’大提升,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坂地村而言,新农村改造、完善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步,现在全村致力于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发展综合性农业产业园区,喜洋洋农庄园便是这样一个田园综合体。”温锦滨说。


坂地蜕变引来“虹吸效应”

   

超前意识的蓝图规划和大手笔的改造建设让坂地村迅速实现了旧貌换新颜的完美蜕变。这个昔日籍籍无名的小村庄随即成为介休市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的一面旗帜。

2019年,坂地村成功举办介休市第三届农民丰收节,从9月22日丰收节开始,一直到国庆小长假,坂地接待游客量突破19万人。“不仅仅在丰收节活动期间,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七,平均每日游客量达一万人左右,尝特色农餐、纯朴农菜,享地道年味、悠然农趣。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坂地村村委主任助理刘永盼说。

不仅仅是外来游客,随着坂地村的声名鹊起,越来越多想致力于乡村振兴的人才也相继走进这里,刘永盼就是其中的一员。

2020年12月,优秀的大学生、“90后”姑娘刘永盼,没有选择在大城市工作,而是以选调生的身份来到了坂地村担任村委主任助理,用她的话说:“在这里工作,风景好,心情好,可以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更多!”

36岁的武海峰则是另一种投身坂地村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代表。毕业于南昌大学科技学院的武海峰最早从事电子商务,后在金泉集团负责企业文化建设。2018年,在坂地村成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之际,武海峰主动请缨来到坂地村担任公司产品经理,利用专业优势投身乡村建设,成为一个“新农人”。“我希望扎根这里,把坂地故事讲好,产业做好,争取做成介休乃至山西乡村振兴的名片!”武海峰说。

环境的改变为小山村聚集了人气。现在的坂地村宜居宜业、开放包容,越来越多的在外工作人才、退休干部都愿意返乡主动融入乡村振兴的大潮。

2020年初,汾西矿务局年近七旬的退休干部任补元做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他以每年2000元的租金在坂地村租了一个废弃的窑洞,经过精心装修后搬进去安心住下来,计划“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同时,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今年以来,已经有4个应届毕业大学生向村党支部递交了转回手续的申请,在今后这将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温锦滨说。

为了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需要,村党支部注重培养一支有志于“改变家乡、建设家乡”的村干部队伍,积极鼓励并支持返乡创业的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致富能手新乡贤等,参选村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这些年轻人通过老党员、老干部的“传帮带”,扑下身子,勇于实践,执行力、战斗力不断提升,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为乡村振兴汇聚起强大动能。

“在政策的支持下,营造大环境,把村建好,把人留住,进一步放大民生效益,在退休前一定要改变村庄面貌。”这既是温锦滨回村的初衷,也是他奋斗的目标。打造田园综合体为坂地村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架设起桥梁和纽带。“未来三到五年,我们要将坂地村打造成介休市‘田园综合体’的典范、晋中市‘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工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温锦滨胸有成竹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