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全县上下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壶关旱地西红柿发展到5万余亩的种植规模,品牌业已叫响,市场大幅拓展,在壶关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征程中,有它的一份实在贡献。还应当看到,近年来,太行、吕梁两山旱区多县借鉴壶关经验,也开始规模种植旱地西红柿,陕甘宁等外省种植旱地西红柿规模也在逐年大幅增加;且年际间市场常会发生周期性滞销、卖难问题。面对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和城乡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食物消费由温饱型向营养型的代际跨越发展阶段,壶关如何打造旱地西红柿“2.0升级版”,保证品牌长亮、市场不衰、增收持续、稳定富民,是个值得重视的现实问题。
此间,笔者学习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贫困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的指示精神,围绕壶关县委确定的打造“中国北方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目标,综合回县下乡了解的情况,结合所获有关信息,提出以下九个方面的粗浅建议,简称九策,仅供参考。
一策——制定“2.0升级版”的标准
“质量可使物有所值,品牌可使物超所值”,这是市场经济中的一条成规、通则。据此规则,全县干群要首先树立并强化品牌意识。“壶关旱地西红柿”这个品牌来之不易,并已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受法律保护,县市场监管和农业等相关部门要协调一致,联手监管,帮助菜农依法维权,打击违法侵权行为,并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与树立“2.0升级版”的品牌意识,要有相应标准来做保证。
第二,要制定、完善和实施壶关旱地西红柿“2.0升级版”生产标准。农业农村部新近颁布农产品“三品一标”生产规范,即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壶关旱地西红柿生产应率先贯彻落实,逐项订出量化指标,构成完整的指标体系,保证全产业链的洁净、安全、营养。
第三,自加必要的特色标准。例如,采摘期自然成熟——未成熟的青西红柿含有有害物质——要求表面积自然红着色度达到85%以上,果型直径6厘米以上。
二策——选推“2.0升级版”的种苗
品种优劣决定着西红柿的量与质,及其市场占有的窄与阔。目前壶关县的旱地西红柿品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多地引进,比较混杂;二是更换失时,退化严重。包括从长治市里购买的水地种苗种在旱地,造成“水土不服”现象;三是无主推品种或主推品种不明确。
对此,一要跟京省市相关农业科研院所建立热线联系,引进、筛选出最适宜壶关雨量、气温、土质等生长因子的抗旱、抗病毒、优质、高产西红柿主推品种,逐年梯次试验、示范、推广。二是扶持有经验的西红柿种植大户,引进外地人才、资金,申报国家立项支持,建设温室育苗基地,实现工厂化育苗,办成壶关旱地西红柿的“良苗之源”,杜绝乱购种苗现象。三要科学育苗、提纯复壮、无毒育苗,提供足量、健壮、优质种苗。
三策——培肥“2.0升级版”的地力
“基因+环境=优质化”,这是优质农产品生产必须遵循的圭臬。基因即品种,环境则主要表达在地力上。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突出强调粮食生产的主导思想,今后,西红柿生产不应无限制扩大外延面积,而应把功夫下在培肥地力、提高现有种植规模的单位面积产量上。
首先,培肥地力要实施秸秆还田,恢复积造、使用农家肥,奖励城粪下乡沃田,推广畜禽养殖场与西红柿种植园一对一联姻配套。多措并举,久久为功,恢复地力,促使土地有机质含量恢复到1.5%—2.0%左右。
其次,要着力继承推广轮作倒茬传统耕作制,至少三年一倒茬,改变多年一贯制、只种西红柿的重茬老地。这是间接的增肥沃土技术措施,又是消灭病虫害的绿色植保技术措施。暂难轮作的重茬老地,应采取掺搅客土、多施农家肥等措施,降低重茬负面影响。
第三,要配备节本增效的就近引水、旱井旱池蓄水等简易小微水利设施,遇到干旱保证实施一两次“挨株点浇”或叶面喷洒,达到抗旱保苗。还要创造条件安装滴灌、渗灌等现代节水灌溉设施。业已形成规模的家庭农场、联户种植园,可在地头配备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
四策——推广“2.0升级版”的栽培技术
良种良法相配套,是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制胜法宝。旱地西红柿属园艺生产,种植技术较一般五谷杂粮要求更高。农谚讲“一亩园,十亩田”,则是这种差别的形象说明。这里要强调的是旱地西红柿全产业链的先进实用技术与现代高新农业技术的并重与融合。
先进实用技术应从选推良种、培育壮苗、定植密度、疏花疏果、减蘖打顶、科学施肥、精准施药、适期采摘、冷库储存到择期上市等各个生产环节,做到环环相扣,不留漏项。
现代农业技术应包括人工智能、测土施肥、绿色防控、防灾减灾、5G应用、充氮储存、低碳技术、网络销售、线上培训等。要积极创造条件,逐项引进使用,逐步实现旱地西红柿整个产业链的数字化、现代化。
五策——拓展“2.0升级版”的市场
壶关旱地西红柿要实现其商品价值,首先,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即要发展营销大户、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的产后服务。通过形成大型的龙头销售公司,来应对市场变化,促进买方市场主导地位的形成,取得定价权。
第二,继续拓展外埠市场。坚持外埠、县内两个市场并举,以外埠为主。外埠要以京津沪宁郑汴汉青石等大中城市的大中蔬菜市场为目标,与之签订销售合同和期货订单,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大胆创新销售方式,采取私人定制、包销地块、旅游采摘等多种灵活销售方式,化解市场销售中大、中、小年周期出现的卖难问题,实现均衡上市、稳定增收。
第三,创新开拓县内市场。在全县城乡居民中普及西红柿为“蔬菜之王”的营养知识,讲解西红柿炒鸡蛋盖面被称之为膳食中的“全价营养”“最佳伴侣”“黄金搭档”的科学含义,壮大城乡食用西红柿一族,树立壶关是西红柿最大产地也应成为最大销地的理念,提高全县城乡居民的营养标准与健康水平,促使“健康壶关”的目标落地。
六策——延长“2.0升级版”的产业链
旱地西红柿远销京、津、沪、宁,是获取地区差价;晚秋淡季成熟上市,则是打时间差的一种季节差价。近年来,晚秋西红柿市场竞争激烈,供大于销,则要搞好加工储运环节,延长产业链和销售期,实施鲜食为主的同时,增加加工品供应量,逐步实现周年供应目标。
首先,在继续发挥裸地栽培优越性的前提下,批量扩大设施栽培。发展小弓棚、温室大棚等设施,赚取冬春淡季差价。
第二,县发改、财政、农业、乡村振兴等涉农部门要选择支持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组织、民营企业等生产单位建设冷库设施,开办西红柿罐头加工,占领县内外淡季市场。
第三,加工储运设施建设要走项目程序,依靠专家科学评估,防止一哄而起,盲目上马,项目趋同,造成损失。
七策——培育“2.0升级版”的菜农
按照“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唯物史观看问题,菜农即是旱地西红柿生产中的最活跃因素。菜农素质有多高,西红柿质量就有多高,呈正相关关系,堪称“菜农素质决定论”。纵观壶关的菜农文化水平不高,技术参差不齐,多数尚未实现素质转型。于是普训菜农、普提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极其紧迫。
县、乡要建立菜农全员简易档案,掌握他们的手机号、微信号、种植规模和技术水平。平时可开展季节性技术线上培训、农技“110”咨询及下乡到田间地头指导。冬春农闲是集中培训季,要强力开展菜农全员“冬春训”。县农业部门要集中技术人员编印旱作西红柿种植标准、操作规程、先进实用技术手册,发放到种植户手中。还可以开展答题有奖竞赛,评比高产优质户,褒奖先进推销经纪人等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技能考核、颁发技能合格证书工作,争取三两年培育出持证上岗的上万名“2.0升级版”合格菜农。
八策——发展“2.0升级版”的合作组织
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生产关系的变更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当前,咱们壶关旱地西红柿应用的耕作、施肥、喷洒农药等机具设备,工厂化育苗及加工储运的设施,电商销售的方式及整体商品生产力水平,以及菜农与市场、与政府打交道的方式,都已发展到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不能适应,即到了需要组织起来合作生产的拐点,以实现标准化生产,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近年,壶关县虽然出现了一些西红柿生产合作社组织或“公司+农户”的协助方式,但多数章程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利益连接不紧密,综合效益不明显。
这方面应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相关精神,按照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要求,民主制定社章,依法办社,照章办事。完善董事会、理事长制度,尊重社内农民提前申请可进可退的权利。努力做好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优质服务,并避免走僵化老路。
九策——提供“2.0升级版”的服务
壶关旱地西红柿要在县委、县政府组织领导下,形成有效的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县一级财政、发改、农业、乡村振兴等相关单位应协同支持、合力支农。或可成立一个领导组,专门协调解决西红柿种植中的地块流转、资金扶持、对外关系、法律保护等事宜;下设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局,可调集农学或园艺专业、懂市场、会电脑,热爱“三农”的大中专生,专事西红柿技术指导、网上监控、市场攻关、联络院校等事宜。
乡镇一级,要参照县级服务内容,提供更为具体的服务,实施产业兴乡、产业兴镇。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提倡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试点,”乡镇一级都有供销、信用两社,可加强协调,争取试点,力求成功。村一级,要壮大农村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给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提供紧密型的直接服务。不断创新机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群策群力,稳中求快实现全县旱地西红柿“2.0升级版”达标。(作者系高级农经师,曾任山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 刘德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