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让极小种群保护在保护区内开花结果 ——山西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保护案例

发布时间:2022-05-31 00:00 浏览量:0

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山西省南部中条山脉西段南坡,行政区划辖夏县、平陆、闻喜3县,7个乡(镇)、24个行政村,保护区总面积24276.7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8519.50公顷,缓冲区面积7159.00公顷,实验区面积8598.2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5.84%。

该区域是整个中条山山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最为典型、植物资源最为丰富、自然植被保存最为完好、天然栎林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域,也是中条山乃至华北地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质量最高的区域。该区域内植物资源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保持着温带落叶阔叶栎林占绝对优势的地带性植被特征,但又包含了北亚热带的区系成分,是中国多种植物分布的北界。

保护区内地形复杂,山峦重叠、雨量充沛、气候温和、自然状况良好,地下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丰厚,有机质含量高。保护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400m~1630m,相对高差1230m,年平均气温12.8℃,年降水量700mm~750mm。复杂的地理条件和多变的气候环境不仅构成了保护区的独特自然景观,也蕴育了丰富多样的极小种群兰科植物。

经历年科学考察统计,保护区内共有高等野生植物141科519属1099种,占山西省高等植物224科1050属2820种的62.95%、49.43%和38.97%。区内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黄檗2种;国家重点保护兰科植物10种;山西省重点保护植物29种。

2018年,太宽河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队组建以来,在极小种群兰科植物调查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同年在保护区河东岭、柏沟河及太宽河南沟等地发现了“二叶舌唇兰、头蕊兰和火烧兰”;2019年在武家坪小李家河发现了“斑叶兰”;同时又在唐回村窑底自然村的拍沟河和太宽河下秦涧没底沟发现了“绶草”;2020年在实施样地、样线监测调查过程中,又在上秦涧村的春沟和太宽河的寺沟发现了“野生天麻和白及(栽培种)”等2个物种。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极小种群兰科植物在原发现“杜鹃兰、春兰、慧兰”等3个物种基础上,又增添了7个物种。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这些极小种群兰科植物,无论从生物多样性的典型类型,还是从种质资源和基因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调查中发现,分布在保护区内的极小种群兰科植物大都生长在茂密的林子中,因长期受生长环境恶劣条件的制约和自然界的竞争影响,再加上夏天光照时间短、光合作用差以及生长养分的严重缺乏等因素,生长在林子里的兰科植物大都枝干叶枯,且种群数量极少,有被自然界竞争淘汰的可能性。

近年来,太宽河保护区在极小种群兰科植物保护与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21年在实验区河东岭建起一座160平方米的兰科植物培育与扩繁智能温室进行系统培育和扩繁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兰科植物培育与扩繁技术体系和数据库,为扩大兰科植物种群数量提供科学依据,为兰科植物回归大自然奠定基础。

2021年以来,保护区在河东岭智能温室培育出1600余株杜鹃兰、二叶舌唇兰,并开始了在野外栽种,让其回归大自然。目前,该物种在大自然中长势良好,为极小种群兰科植物在保护区内开花结果和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