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乡村教育应多些“乡土味”

发布时间:2022-06-14 00:00 浏览量:2

  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
  乡村教育是指在乡村开展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活动,乡村教育作为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实现特色发展的落脚点应当在于乡土文化独特性的表达。“乡土性”是乡村教育的底色,它蕴含于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的天然联系之中,是从乡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孕育而出的。乡土文化中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村规民约、话语体系、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蕴含着独特的乡村人文地理特征和乡土文化内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教育的焦点聚焦于乡民,旨在提高全体乡民的综合素养与道德情操。乡村教育要聚焦乡民的主体性教育,促使乡民向着更加充分、自由自觉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乡民整体福祉水平,使广大乡民都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一分子。
  科学正确的乡村教育思想观念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基本前提。一要摒弃“亲城离农”的传统乡村教育观念,树立城乡命运共同体融合发展理念,使乡村教育回归乡民主体发展的本质内涵,在服务乡民的同时激发乡村教育振兴的内生动力。二要建设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体系,富有效率、充满活力,严格规范、公平开放的乡村教育制度体系,能为乡村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筑起坚实屏障和制度支持。通过优化乡村教育顶层设计、均衡乡村教育资源配置、健全乡村教育督导机制等措施,促进乡村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三要深入挖掘和开发优秀乡土文化,乡村教育应深植于优秀乡土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乡土文化,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强大作用。要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中,乡村教育不仅要进行技术或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挖掘、开发和激活优秀乡土文化因素,传承和接续乡土文明精神,塑造新时代文明乡村乡风。
  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在人才,关键在教育,只有教育链条完整了,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持久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各方面的人才作为支撑,需要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这是乡村振兴和乡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乡村教育囊括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要打好基础教育的底子,继续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提升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素养,夯实人才基础,储备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各类人才。要完善各类新型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着力推进乡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储备,培养一大批乡村技能劳动者、乡村技术人才和乡村创业人才。(作者:忻州师范学院 苏子娇 代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