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发挥科技优势 保障粮食生产

发布时间:2022-06-15 00:00 浏览量:0

首席专家姬虎太在洪洞县马三村项目基地查看小麦长势

副首席专家党建友在观摩会现场介绍示范项目情况

专家团在韩村实验基地观摩小麦水肥一体化试验项目

专家团观摩临汾市尧都区洪堡村高产示范基地

专家团在临汾市尧都区屯里镇小麦研究所韩村实验基地观摩


  为展示“科技壮苗”“三队包联”服务成果,总结促弱转壮保丰收的成功经验,研讨小麦生产中存在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6月2日,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与山西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联合举办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及研讨会。
  体系专家一行20余人先后观摩了小麦研究所韩村试验基地,洪洞县马三村小麦科技小院、尧都区洪堡村高产示范基地。去年我省大部分地区遭遇了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最强秋汛,导致我省小麦晚播面积大,冬前苗小苗弱,苗情复杂。体系专家精心施策、促弱转壮,一是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壮苗保丰收”行动,2月27日体系召开2022年启动暨“科技壮苗”专项行动部署会,安排部署了“科技壮苗保丰收”专项工作及“三队包联”服务工作;二是加强小麦苗情调查,及时掌握小麦苗情状况。配合农业农村部科技壮苗专家指导团赴曲沃、洪洞、翼城、晋城、尧都区等地开展技术指导3场次;赴晋中、新绛、浮山、泽州等地开展苗情墒情调查100余人次;三是体系专家作为省级包联服务——小麦科技壮苗队专家,重点服务我省临汾市11县、运城市13县、晋城市3县的小麦生产。在生产一线把脉问诊,以点带面,为农民提供“保姆式”“菜单式”服务。先后在临汾、运城、晋城、晋中等地举办和受邀参加技术培训和观摩现场会25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80场次,培训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农户2.3万人次;四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制定了“晚播弱苗麦田冬春促弱转壮技术”“强化早春分类管理,促弱保壮技术”“2022年山西省冬小麦预防春季冻害技术建议”“做好叶面喷肥病虫草防控,争粒数增粒重保丰收”等技术建议,科学指导农民做好田间管理,实现精准发力,科技壮苗。
  通过“科技壮苗”“三队包联”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全省晚播弱苗田促弱转壮,使一二三类苗由越冬前的15:35:50,转化为四月中旬的32:49:19,促弱转壮效果显著,小麦长势整体赶上了常年水平,总产将持平或略增。体系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品育8012等山西省农业生产主推品种,通过实施促弱转壮、及时开展田间水肥管理、“一喷三防”等技术措施,在各示范点都表现出较好的抗逆性、适应性和丰产性;去年10月24日播种的晚播回茬小麦田通过实施体系集成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促弱转壮效果显著,预计亩产达700公斤左右。
  为总结“科技壮苗、三队包联”的成功经验,探讨如何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并做好技术储备,体系专家召开了交流研讨会。首席专家姬虎太研究员充分肯定了体系专家在“双减双抢”“科技壮苗”“三队包联”工作中的领头雁作用,在我省打好夏粮丰收“第一仗”,撑起粮食安全“保护伞”的关键环节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晚播小麦促弱转壮成效明显,夏粮丰收在望。
  为了使体系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小麦生产,推动我省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席专家姬虎太对体系专家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认识到农业科技具有生物性、生态区域性、长周期性的特点,要围绕产业重大问题推进大联合大协作,以解决产业重大问题,支撑引领产业变革为己任;二是要抓好任务落实,聚焦产业发展提效益,农民收入提后劲的工作要求,提供全产业链的综合科研技术解决方案,打造科技经济融合的样本,积极探索科技赋能产业的新模式;三是规范经费的使用,各位专家要严格遵守财务制度有关要求,合理安排经费使用,确保专款专用;四是要建立奖励机制,对任务完成出色,对产业贡献大的专家进行通报表扬,树立先进典型。
  姬虎太希望体系专家在小麦收获之际,积极指导农民抢抓农时和有利天气时机,及时收获晾晒,减少损失,确保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