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穿透检修分公司的玻璃窗子,当月光洒在蓝白相间的钢铁车身上,总有一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师傅的身影出现,那就是机车调试界的“福尔摩斯”、全国劳模——刘斌涛。人们常说他的眼睛能穿透钢铁,当那双映着电气线路图纹路的眸子微微眯起时,再“狡猾”的异常都会无处遁形。但他总腼腆地笑笑说:“是我运气好……”
“真正到了要独自挑大梁的时候了。”
2010年,检修分公司(原大修车间)刚刚成立,刘斌涛第一时间响应公司号召,主动提出到机车检修领域工作。这对于已经在新造机车领域取得成绩的他,极富挑战性。岗位的调动意味着他要走出“舒适圈”,从零开始,大量学习和储备机车检修知识。
“进入大修车间之后我脱离了师傅的庇护,那时候才意识到,真正到了要独自挑大梁的时候了。”但手不释卷的他早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全新的领域、陌生的知识带给他的反而是接触新事物的新鲜与好奇。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结合探索中,他逐渐掌握了电力机车检修要点和工艺要求,带领团队逐一打通检修机车调试的一个个难关和瓶颈问题,以扎实的功底和过硬的技术成为了行业公认的大功率电力机车检修技术带头人。
接触电力机车调试这个工种二十余年,刘斌涛独爱把疑难故障顺利解决的那些瞬间,柳暗花明又一村时的豁然开朗着实令人着迷。每一次赴段完成任务,他肩上都承着“中车大同公司”的担子,一言一行皆代表着公司的形象。人前,他不辞辛劳、争分夺秒探查问题;人后,路途中的他反复钻研机车图纸,在脑海中预设一个又一个方案。谈到外出解决问题的那些经历时,这位“福尔摩斯”总说自己是运气好——困扰他人许久的问题,他上车没多久就能直击要害。好运的背后,其实是多年来丰富的经验累积,也是上天对敬业者的奖赏。
“要想人前露脸,先得背后吃苦。”
提起2013年那场技能比武,刘斌涛仍旧记忆深刻。在当时公司所有参赛选手中,他是年龄最大的那个。然而,年龄大也有年龄大的优势:“年纪大了以后睡眠时间就变少了,都不用闹钟,每天一到5点多自动就醒。”清晨5点至7点是属于翻阅记诵理论知识的时刻,实践操作练习要到晚上9点才能结束,回家后直到入睡前手中捧着的理论书籍也不能放下……在备战技能比武的那段时间里,日子就是如此循环往复地悄悄溜走。
最后,在原中国北车第六届职业技能竞赛暨中国北车第五届青年职业技能竞赛中,他获得了第二名,被集团评为技术标兵。“要想人前露脸,先得背后吃苦”,刘斌涛最后对这段经历做出了这样的总结。每天叫醒他的,不仅是渐长的年龄,更是对更高技能更好成绩的执着追求。
“我的创新出发点就是,如何能省时、省力、省钱。”
“当你在生产现场看见很多人围在一起,绞尽脑汁、费神费力完成某一项工作时,这里一定就有可以创新、改进的地方。”许多人谈到创新只觉得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处下手。一线操作工出身的刘斌涛却始终从工人本位出发,从触及工人日常工作的细枝末节出发,善于观察、长于思考、勇于创新。
走进2024年挂牌中车集团技能大师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机车调试金蓝领工作室,实验台上的电线错综复杂却井然有序。就是在这里,刘斌涛带着工作室成员一起做实验、搞创新。或是一个小巧精致的检测仪,或是装在小箱子里随提随走的显示器……他们的创新,真正能解决机车调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我的创新出发点就是,如何能省时、省力、省钱。”不贪图广而深的大课题,只着眼于一个个工人日常工作中的真实情景。提升日常工作效率、降低故障维修成本、提升机车产品质量……创新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刘斌涛始终认为,先有创新思维,才有创新行为。而那些灵光乍现的创新思维从不是凭空而生,是他常年阅读学习的厚积薄发。30余项合理化建议及革新技术方法、3项先进操作法、8篇技术论文、2项实用新型专利发明……刘斌涛在平凡的岗位上源源不断地输出成果,展现着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双师型”人才的独特风采。
“有什么锤子,打什么钉子,走什么路。”
一辈子开车零事故的姨父为刘斌涛留下了“敬业爱岗”的初印象,刚上班时替获得“公司劳模”荣誉的师傅参加团拜会更燃起了刘斌涛对“劳模”的向往。好的榜样,就像那在黑暗中摸索时不远处的烛光,永远在支持着我们前行。带着这份传承,刘斌涛立志做一位好师傅。
“培养出来的徒弟比师傅强,就是最大的成功!”谈到他的徒弟们,刘斌涛的神情温柔了许多,掰着指头细数起每个人的特点来。在他口中或内敛或调皮的徒弟,历经多年的锤炼早已成为技师及以上的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担当重任。如今的调试队伍已拥有技师20人,高级技师7人,中车级技能专家4人。作为考评员与内训师,他精心打磨培训课程,以实战为导向培养学员实操技能,带领团队在国家级、省级、集团级等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让刘斌涛的开山大弟子刘雁明谈谈他眼中的师傅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他说:“我觉得师傅特别有耐心、爱钻研。”电力机车调试工本就是一个特别需要耐心的岗位,要看懂纵横交错的理论图纸,要逐一调试数百个项点,要从千头万绪中抽丝剥茧……但刘斌涛从来不会因此烦躁,反而沉浸在“知行合一”的快乐中。师傅的存在,对刘雁明而言,是灯塔,更是支柱。无论是刚入职时遇到突发事件,还是后来工作中遇到挫折,“只要看到师傅在,我心里一下就有底了。”
机车调试金蓝领工作室的墙上挂着骨干人员名单,细细一看,几乎都是刘斌涛的徒弟。也许这就是“有什么锤子,打什么钉子,走什么路”的最好写照。刘斌涛身先士卒回答着“工人成长之路该如何走?”这一问题。
“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热爱读书的刘斌涛从黄金屋中寻得这句箴言并奉为圭臬。他说他更喜欢爬山,喜欢坐在山顶吹风的感觉。而他从一名普通电工走到全国劳模的这一路,又何尝不是在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山。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盘山路上的艰难险阻亦终成就了一代机车调试界“福尔摩斯”。
谈及未来,刘斌涛有着许多期待与设想,但都绕不过“传承”二字。这位“福尔摩斯”,希望能将自己的秘籍继续传授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走上光明大道。感受过光的温度,刘斌涛下定决心,做那支照亮前路的烛。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翁剑
责编:赵毓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