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市民正在挑选优鲜多歌预制菜产品。 本报记者 李若男 摄
近年来,预制菜的迅速走红,一度成为资本抢占的“新风口”。在省城各大商超,各式各样的预制菜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据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河南省、山东省将预制菜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加码预制菜发展,进一步提升了预制菜品牌影响力。
山西立足“特”“优”农业,以放心预制菜、品质新生活、活力大产业为目标,围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集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力量,汇聚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携手共谱我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特优引领
打造产业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我省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目前,全省有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1700多个,登记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176个,为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省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北方杂粮主食厨房,莜面鱼鱼、红面擦尖、荞面猫耳朵等杂粮主食都是山西预制菜产业的特色产品。“目前我们正在打造黄米凉糕、陈醋带鱼、老太原糖醋丸子等本土代表产品,通过对地方美食进行‘工业转化’,努力使山西预制菜更有特色。”太原优鲜多歌供应链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时晓钰对记者说。
3月17日,在省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山西预制菜产业联盟成立,各大产业链企业、协会商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金融机构等150多家单位加入联盟,汇聚了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据了解,目前全省已有1354家企业走上了预制菜产业发展之路。
下一步,我省将依托“特”“优”农产品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着力完善预制菜产业规划,强化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具有山西特色、竞争优势的预制菜产业,大力促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山西乃至全国知名的预制菜品牌。
市场导向
引领产业发展新方向
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涉及人工、技术、原料、物流等方面,关乎生产和消费、产地和市场、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从事餐饮行业多年的李军表示,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人们生活节奏比较快,好多上班族的一日三餐都在便利店解决。10年前,便利店就有将近50%以上的商品都是加热后就可以直接吃,目前这些产品份额占比更大了。
记者在山西芝麻开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我省饭店行业除了在婚庆宴会等一些特定场景使用预制菜以外,通常都是在饭店内现炒现做,一些大型餐饮品牌饭店也只是在中央厨房集中完成食品半成品的加工制作。
在山西预制菜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怀仁市金沙滩羔羊肉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会人员表示,企业将发挥各自优势,抓牢预制菜产业发展新契机,在新赛道打响山西预制菜区域品牌。
预制菜产业前景乐观,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有了政策支持,相信我省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必将迈向规范化、标准化和产业化。
融合发展
开拓农民增收新路径
预制菜产业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作为一家立足山西、走向全国的预制菜企业,优鲜多歌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优势,通过主打“山西特色美食+文化IP”实现差异化突围,通过产品创新研发、工艺转换、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融合发展模式,给想品尝山西美味的消费者提供更方便快捷的选项,把一线城市的消费体验延伸到二三线城市,让山西美味走得更远。
省农业农村厅总农经师马向荣表示,山西预制菜的发展,坚持特优引领、联农益农,按照“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的思路,用工业化模式打造农业现代化,打通以农业为基础,研发、生产、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贯通的预制菜全产业链条,带动更多资源要素流向农业农村,开拓农民增收新路径。
凭借着明显的农业资源优势、成熟的冷链技术支撑和全方位的政策支持,集聚产业发展合力,山西预制菜产业的“特”“优”之路必将走得更远更稳!
短评
预制菜这道“山西菜”该咋做
2月13日发布的202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虽然预制菜是首次被写入文件,但其早已进入公众视野。
据艾媒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从事预制菜生产、销售的企业有7万多家,2026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720亿元。在政策红利的加持下,预制菜被推到了时代的风口。风口之下,山西该如何发力做好“这盘菜”?
答案是知重负重,走“特”“优”之路。
从预制菜企业的数量来看,山东省预制菜相关企业是7900多家,居全国第一。其次为河南省,预制菜企业数量达6300家。我省的预制菜企业数量远远低于以上省份,相关企业的体量较小、产值较低。这是我省的现实情况,也是面临的考验。因此,唯有勇挑重担,才能深入挖掘优势,凝聚强大合力。
山西预制菜的优势首先是“特”“优”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预制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冷链技术,而我省恰恰具备这个条件。比如,太原优鲜多歌供应链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领先的农产品精加工中央工厂及供应链物流配送公司,拥有成熟的食材保鲜技术和冷链运输技术。前不久山西预制菜产业联盟的成立,更是为预制菜产业的发展聚集了各方力量,使其走上了抱团发展之路。
值得关注的是,我省预制菜产业相关企业积极响应“特”“优”战略,根据各自优势,努力打造本土化拳头产品,做好山西菜。美特好集团董事长储德群对我省预制菜产业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他说:“预制菜赛道的内卷化程度并不严重,因为各个地方的饮食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只要把握好自己的特点,发挥好自己的优势,产业发展必定很快走向标准化。”
除此之外,山西农业大学将依托预制菜产业联盟这一平台,发挥高校科研和人才优势,努力开发适合山西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菜品,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并且积极培养预制菜行业人才。
面对新的市场机遇,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山西预制菜的“特”“优”之路必定行稳致远。
本报实习记者 刘迎春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