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皮肤不仅是抵御外界侵害的天然屏障,更是反映健康状况的“晴雨表”。然而,这一重要防线正面临严峻挑战——数据显示,中国人群皮肤病患病率高达40-70%,相关健康寿命损失在所有疾病中位列第四。尽管如此,皮肤疾病仍长期面临公众认知不足、防治重视不够的问题。
“中老年群体皮肤防御能力退化、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现皮肤疾病,我们需要关注老年人皮肤健康问题,比如说老年人容易感染的带状疱疹。”在5月25日“国际爱肤日”到来之际,山西省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赵鹏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在我们皮肤大夫来看,50岁以上得带状疱疹是大病。因为老年人罹患带状疱疹经常会痛不欲生,针扎刀切,睡不了觉,给整个家庭造成很大的困扰。”
与此同时,“我为皮肤健康‘带’言”带状疱疹公益科普在太原落地。此次公益科普围绕带状疱疹这一常见却易被忽视的感染性皮肤病,携手医疗专家、社区机构等多方力量,共话其疾病负担、预防与管理,提升全社会对带状疱疹等皮肤疾病的风险认知与预防意识,传递主动健康、预防先行理念;同时,深入挖掘地方“医防融合”创新举措,以带状疱疹预防中的各地实践为样板,赋能“社区-家庭” 的健康守护网络,帮助亿万家庭“由表及里”筑牢免疫屏障。
防>治!守护皮肤健康远离这种“切肤之痛”
提到“带状疱疹”,很多市民或许感到陌生,但对经历过的人来说,它却是“痛不欲生”的代名词。这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疾病,每年导致我国超600万例感染,约1/3的人一生中可能患病。“切肤之痛”是它的典型症状,带状疱疹引发的疼痛常被形容为“如灼烧、电击、刀割一般”,可贯穿疾病全程,尤其是并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患者,疼痛更是可能持续十年以上,乃至因此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年龄与慢病,是带状疱疹的两大“导火索”。赵鹏分享道:“年龄是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尤其是50岁后,即使身体健康,患病风险也会陡然增加。中国50岁以上人群每年新发病例就有约 156 万人。随着发病年龄越大,疼痛表现也越明显,持续时间也越长。除了年龄外,如果有基础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也更容易感染带状疱疹。”
对此,在社区健康一线的老军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柴莉娜也表示:“我们社区管辖3万居民,有将近20%老龄人,慢性疾病情况也非常普遍,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共有3000多人。这些慢病人群一旦得了带状疱疹,痛感更强烈,还可能导致血糖和血压控制更加困难,住院率和并发症的风险也显著增加,甚至带来死亡的风险,加大医疗资源的消耗。因此,慢性病患者更加要重视带状疱疹发病的风险和预防。”
“带状疱疹发生后,大部分人疼痛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持续受疼痛折磨,后遗症管理成本高,预防是更好的医学手段。”赵鹏指出。在“以防病为中心”的健康策略指导下,提升大众特别是高风险人群的主动预防意识至关重要“预防大于治疗,通过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可以很好地预防带状疱疹的发生发展,减少疼痛,是很有效的预防手段。特别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慢病人群,不要等到生病后再去治疗,及早接种预防,做自己皮肤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五级防护网”共预带状疱疹,提升预防可及性
近年来,在国家“防大于治”的公共卫生战略指引下,基层医疗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神经末梢”,社区卫生中心正从传统诊疗机构转型为“医防融合”的枢纽,近年来不断发挥健康支点的作用,通过切实的健康教育、便捷的医疗服务将“主动健康,预防先行”理念和行动延伸至每一位社区居民。柴莉娜分享道:“我们社区响应国家号召,把治未病作为重点。在疾病科普中帮助社区居民重视带状疱疹,了解防大于治,从以前的‘被动治病’转向‘主动健康’,通过接种合适的疫苗来预防疾病发生。中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病的人群,更应该接种疫苗。如果本身疾病处于稳定期,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降低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我们也有专业的医生,就大家关心的疫苗保护效果,保护时长,什么时候能接种,接种的禁忌症,疫苗的安全性等问题做详细解答,帮助大家科学接种。”
山西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行动方案(2024—2025年)》,明确提出要创新医防融合、医防协同等机制,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并实施预防接种服务提质行动。通过“智慧化”预防接种护航群众健康,建立省、市、县、乡镇、社区的五级免疫规划信息网络体系,搭建了一套科学完善的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平台,为社会有效提供更优质、高效、安全、便捷的预防接种服务。
在老军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柴莉娜分享:“我们中心通过延长接种时间,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为平时忙的家庭来延长接种服务;为老年人开辟接种专场;借助数字化优化接种流程,让大家在10分钟完成接种,提升接种效率;门诊医生开出‘免疫处方’,减少就诊流程;家庭医生提供慢病服务,提前为慢病高风险人群提供预防咨询等服务,共同提升预防可及性,为社区居民筑牢皮肤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