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乡是著名的红色革命圣地,红色金融基因深植血脉。自武乡金融监管支局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四新”工程为引领,依托辖内1700余处红色资源独特优势,深入融合红色资源和金融宣教工作,聚焦“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去哪讲”四大难题,通过专项调研、多次专题会议统筹推进,创新性的实施“四策”开展攻坚破难。截至5月末,该局已累计开展红色金融宣教50余场,覆盖群众达3万人次,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红色教育与金融知识普及协同成效显著。
建强队伍聚合力,以新机构破解“谁来讲”难题。该局坚持系统谋划、分层培育,构建“1+N”立体化红色金融宣教体系推动新机构建设落地--“1”即支局统筹打造的“金润太行,红色武乡”核心品牌,“N”为辖内15家金融机构宣教分支机构、政府部门及基层服务者组成的协同矩阵,通过同步实施品牌建设工程,统一视觉标识系统、开发系列精品课程,凝聚思想共识,以品牌赋能计划进一步明确宣教定位。在队伍建设方面,选拔政治素质高、熟悉本地红色历史的党员干部担任宣讲员,确保宣教工作的正确方向。同时,按专业特长组建“专业+一线”双轨制宣讲队伍,实现宣教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全覆盖。通过机构创新和队伍优化,实现宣教从“单点发力”到“全域覆盖”的跨越升级。
深耕内容夯根基,以新作风破解“讲什么”难题。该局立足“红色内核+金融特色+群众需求”导向,秉持“深研细作”的新作风,打造分层、分类、适配的精准宣教内容体系。坚持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为主题主线,深入挖掘红色金融历史价值。一方面深挖红色根脉,系统梳理武乡革命遗址、经典事件等素材,提炼“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内核;另一方面聚焦金融主责主业,挖掘抗战时期“货币发行”“农业信贷”“保险保障”等金融实践案例,提炼“服务大局、为民惠民”的金融初心,并有机融合乡村振兴、防非打非等重点领域,形成特色内容资源库;针对党员干部、青少年、基层群众等不同群体,分层设计专题确保宣教内容既有政治高度,又贴近基层实际,真正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创新形式提质效,以新建树破解“怎么讲”难题。针对调研指出的“形式单一、参与度低”痛点,该局积极探索宣教模式从“单向灌输”向“场景化、互动化”转变,从而形成“新建树”的实践经验。前置宣教增认同,人寿武乡支公司试点“服务+宣教”融合机制,在客户服务、产品推介前增设宣教环节,通过讲述红色金融故事,将历史经验与现实业务价值有机串联,在服务过程中潜移默化增强客户对保险业务的理解与认同;校园互动促传承,武乡农商行将红色金融宣教嵌入校园日常活动,通过开展红色金融历史讲述、情景模拟互动等形式,让青少年在沉寂式体验中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教与金融知识推广普及。两类创新实践为破解“形式单一、参与度低”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丰富载体拓阵地,以新形象破解“去哪讲”难题。该局构建四类特色阵地建设,塑造有温度、有广度的金融服务新形象。一是激活网点阵地“微课堂”,建设银行武乡支行升级“红色港湾”服务站点,安排大堂经理开展“5分钟微宣讲”,充分利用客户等候间隙普及红色金融知识;二是擦亮文旅阵地“新名片”,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与八路军总部旧址王家峪共建“红色教育基地”,将金融宣教融入红色旅游场景,实现红色文化传播与金融宣教的双赢;三是打造流动阵地“轻骑兵”,开展红色宣教“六进”活动(即进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学校、园区),通过定制化宣讲场景,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推动金融宣教直达基层;四是构建线上阵地“云平台”,通过银行APP、微信公众号推送红色金融内容,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宣教全天候、无死角。通过多维度阵地建设,有效打通宣教“最后一公里”,让金融红色为民新形象深入人心。
责编:刘烨
热门评论
- 暂无评论